战区秋点兵(3)
书名:大国能源作者名:赵郭明本章字数:1428更新时间:2024-05-27 17:21:06
为了认识缝缝洞洞的客观地质规律,地质部门的职工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遵照会战指挥部的部署组成了研究队,从地面到地下,大搞调查研究。
他们为了摸清地下储集层的裂缝连通情况,组织了一次缝缝洞洞大调查。在威远的范店乡,修铁路挖通的一个隧道暴露的地层正好是找油找气的目的层,他们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与铁路施工单位联系后,组织了近百名地质人员深入隧道,绘制了1∶1的素描图,对缝洞的连通情况进行专题研究。
为了认识缝缝洞洞的客观规律,张文彬、张忠良还亲自抓地质研究工作,带领地质人员进隧道、下煤洞,先后进洞人数多达4850人次,集全战区之力,绘成了275米长的大素描图,画出了44条裂缝十多万个洞孔,形成了一个直观的缝缝洞洞素描。
中梁山山脉位于现重庆市主城区西部,为华蓥山余脉,北起渝北柳荫镇附近,南至江津西湖镇近旁,南北长约100公里。中梁山中部的歌乐山,因“大禹治水功成,召集众宾歌乐于此”而得名,除此还因抗战时期陪都遗址及白公馆在此而蜚声中外。刘伯承、邓小平主政西南军政委员会时,石油地质大师黄汲清受命组织筹建西南地质调查所期间,曾亲自担任勘探队长,用三年时间在此完成了勘探任务,回击了“重庆附近早有天府煤矿,增加一个中梁山煤矿是多余的”的片面认识。时至西南“大三线建设”鏖战正酣时,面对“‘三五’期间,整个西南地区煤炭缺口数量达到了300万吨”的日益紧迫之需,石油部组织四川二次会战时,煤炭部也在中梁山摆开了战场。
张文彬派出的地质调查队来到中梁山。队员们为了核实一个数据,冒着掉下山谷的生命之险,爬到没有护栏,坡度达到60度的一个“人行眼”上去测风量;他们还钻进瓦斯集聚较多的一个溶洞里去调查断层情况。范店乡的隧道检查队在风镐下争时间,在炮眼下抢面积,吃在洞里,住在洞里,连续工作,不搞出结果不出洞,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加深了对气田储集层的认识。
川中吉祥实验区职工为搞清地下缝缝洞洞的油层地质情况,开展了目的层的取芯竞赛活动。队队力争高标准、高水平,“誓把油层岩芯全部搬到地面”“在战略上藐视百分之百,在战术上重视每公分”。1813、1811、1810等队相继创造了取芯平均收获率达98以上的空前最好纪录。实验区平均收获率达到了90以上,对认识大安寨油层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地震207队进行普查工作时,遇到一座被当地老乡说成“九道拐上天,九步三歇气,一步两寸半,空手难上去,摔下尸不全”的险山。工人们完全不在乎,表示:“干革命见困难要上,那才称得上石油工人硬骨头!”“砸断骨头,砸不断革命意志。”他们就是以这样的革命英雄气概,全队四十多人,肩抬背扛,硬是将2105型柴油机抬上了群山之巅,获得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没让他们的地质图在该地区留下一个令人遗憾的空白点。
这是一种高度的敬业精神,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川渝两地的“石油人”,就是在这种艰难危险的环境条件下,在同四川盆地极其复杂的自然条件、极其艰苦的生产条件的斗争中,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企业精神。
川油精神的核心是“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内涵包括“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创新精神,尊重客观规律、讲究科学的求实精神,胸怀祖国、献身石油的奉献精神,攻坚啃硬、争创一流的拼搏精神,独立作战、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而西南油气田在诠释他们的企业精神时认为,“川油精神”与“石油精神、大庆精神一脉相承”,始终是“推动西南油气田高质量向前发展的坚韧力量”。
对此,我们深有同感,认为“川油精神”的根脉,或许就蕴藏在1965年“战区秋点兵”的这段记忆所赋予的、让今天的人无尽感慨的厚土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