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我们的会战(3)

我们的会战(3)

书名:大国能源作者名:赵郭明本章字数:2465更新时间:2024-05-27 17:20:56

送走张忠良的当天晚上,何文堂就在机修车间召开了动员会,很快一个由大队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老工人组织的临时小组便成立了。他们设计出了土油罐、土分离器、土锅炉的图纸,说干就干,很快就叮叮当当,弧光闪闪地将这项日后将在隆桂会战各战区推广的“三土”制作工艺摸索了出来。

没过多久,喜欢跟踪问效的张忠良又来检查,见到蓬莱大队遍布涪江西岸纵深地区的战场,每个井场都已整齐划一地安装上了高架罐,装上了自制的分离器和土锅炉,为生产建设发挥了立竿见影的作用,便高兴地哈哈笑了,对何文堂跷起了大拇指说:“何文堂啊,真有你的,现在你已成了川中矿……哦,不,你已是我们四川局的‘三土专家’了!”

蓬溪大石桥乡的男人妇女们的日常活动,从1960年3月份开始,就被令他们感到惊奇的那些陆续到来的外来者打破了。穿场而过的一条土街上,晴天时过车就尘土飞扬,下雨时过车就泥泞四溅,原本人迹稀少的乡场突然变得热闹无比。太阳下营山大队石油战士们的头上戴着闪光的铝盔,脖子上挂了一根白得耀眼的毛巾,身上穿着干净中透出一股淡淡肥皂味儿的蓝色劳动布工装,引得姑娘妹儿热辣辣的眼神随着他们的出现而不停地转来转去;落雨中的他们却和当地农民一样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地早出晚归,惹得同样还是喜欢打望他们的那些姑娘妹儿不时地嘟着小嘴,心怀怜惜地独自站在一边,悄悄地为他们摇头叹息。

营山大队的部分人员根据秦文彩的命令来到这里,组建川中矿务局的第一钻井大队。大石桥区公所给会战人员让出的20多间房屋,成了大队生产、行政、财务等机关科室的办公室。生产调度室到得晚了一步,办公和住宿就只好临时安在民国时期还可以不时唱些戏文,1949年以后就已无戏可演的荒废不用的戏台上了。

钻井一大队的生产生活条件是艰苦的。机修车间借住在当地人打米磨面的作坊里,车、钳、锻、焊等工种的师傅们挤成了一团;开来40多台汽车的运输队的驾驶员们占用了公路交通部门提供的100平方米左右的一间道班房;基建队利用街上公路两边的空地搭起了临时工棚。一大队的双职工和随队家属因忙于隆桂会战的大局,没有办法,只能自己挤时间到大石一带的老乡家里自己花钱找地方住了。

一般来说,老乡家院子里的牛棚、猪圈、茅厕边就是他们的栖身之所。

大队长董中林的一间20平方米不到的小屋除了用于日常办公,许多时候还要承担会议室、接待室、临时来队家属的探亲房的职能。虽然他知道,基于会战下达的作战任务的需要,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只能立足当时的现有条件,宜粗不宜细,差不多说得过去就可以了,但他又清楚地意识到:要打好这场“我们的会战”,不将全大队所有人员的精神振作起来,士气鼓舞起来,那是完全不行的。

在大队机关干部会上,董中林、杨作义组织大家就如何做到工作、学习、劳动“三不误”的问题进行讨论,明确要求机关干部在地方民工钻前团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坚持半天平井场、修公路,半天办公,晚上集中精力搞好政治业务学习。

杨作义的爱人闫玉梅在大队机关当出纳员,为了避免“干部老婆坐办公室享清福”的——自己想象的——“群众议论”,她白天戴着草帽,操起铁锤,蹲在地上砸碎石,扛起锄头挖土方、平井场、修公路,晚上一身汗水一身泥地回到机关加班做报表,每月1日到25日就会熬夜直到后半夜,甚至到日出大石桥的黎明时分。

一天夜间,闫玉梅加完班,回她和老杨租住在老乡家猪圈上方木板隔层空间里的那个“家”时,已经凌晨4点多了。她走过小麦正在扬花的田野中的一条田埂,突然看到两个小小的黑影正向自己走来,她想起钻前团民工边干活边摆龙门阵时给她讲的,如果运气不好,走夜路时往往会碰到来自另一个世界的“那些什么”,她心里一惊,“该不是真给碰到了吧?”她的脊梁上冒出了阵阵虚汗。正感到害怕,两个小黑影的其中一个却冲她十分惊喜地叫了起来:“妈妈,妈妈,是你吗?”

原来两个小黑影不是别的,而是她和杨作义的两个宝贝孩子——女儿羊羊与儿子黑子。

“深更半夜的,咋不在家里睡觉?”她有些生气地责问道。

羊羊牵着弟弟黑子的手,瘪着小嘴,带有明显的哭腔说:“妈妈,你和爸爸都不在家,我们饿了!”

听到女儿说饿,闫玉梅心里涌上阵阵痛楚,她流着眼泪,随后眼前一晕,跌坐在地上,过了好一会儿,才掏出两个捂在怀里的、还热乎着的馒头,给孩子每人分了一个。

两个馒头是她在食堂吃饭时特意省下的。见孩子开心地吃着,她才发现,自己也饿了!

她踉跄着站起来,望着田野四周灯影中隐约可见的那一座座井架,她对丈夫杨作义似乎涌起了一丝隐隐的埋怨。

杨作义在哪儿呢?在距离她和孩子半里路程不到的石13井。

石13井的施工进度自开工以来就不顺利,开钻那天钻铤掉了,固井那天,值班工人们因不小心又把水泥车烧了,还差一点闹出人命。拖拖沓沓,水裆尿裤的一番折腾,井的设计进尺好不容易终于打完。

那天晚上,杨作义下班后原本可以回家,替要加夜班的妻子照看一双儿女,但想到石13井还要连夜试油,因此和董中林打过招呼,就带着大队的工程技术人员赶去石13井试油去了。

杨作义一行到达石13井时,参与试油的各种作业车已经严阵以待。一个钻工见到他,扯着大嗓门在隆隆的机声里吼叫道:“领导来啦,13井今晚就不敢不出油啦!哈哈哈!”

杨作义走上去,一手伸出勾过那个钻工的脖子,一手从劳动布工装口袋里掏出一个“解刀”,在他已被油污浸染得乌黑的铝盔上,不轻不重地敲打了一下,然后笑着说:“别废话,干活!”

通井、洗井、射孔等试油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观察岗上的一个工人见井下情况有异,又大声武气、骂骂咧咧地吆喝道:“不得了哦!压力上得太凶火了!”

终于放喷了,没少给钻工和第一钻井大队的领导董中林、杨作义找麻烦的石13井,喷出了一根压力十足的油柱,它直指夜空,大约有二十多米高。

全场为之欢呼雀跃,直到人们的欢呼声消失数十年后的20世纪90年代末期,该井还是产量很高的明星井,累计产量已达7万多吨。

相对涪江西岸地区的蓬莱大队和东岸地区的董中林、杨作义大队机关的办公条件而言,隆桂会战的川南指挥所无疑要好多了,因为川南指挥所设在桂花街头一座民国时期的小砖楼里。那是当地一名乡绅的房子。那乡绅为了躲避人民民主专政,新中国成立时就逃跑了,砖楼也就弃之不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