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眠的川中之夜(2)
书名:大国能源作者名:赵郭明本章字数:2829更新时间:2024-05-27 17:20:54
康世恩的办公桌上,根据他的授意,由秘书起草的上报给石油部党组的《川中会战总结报告》两天前就已打印好了。他拿起放大镜,又反复看了一遍王宓君从渠县背回来的石头之前,已一字一句、一个一个标点符号地仔细看过了,但他还是迟迟没有签发。他觉得报告对川中会战的全面评估、川中地质条件的认识结论和今后川中的工作方向,仍然需要斟酌,于是坐立不安的他又点燃一支香烟,重新坐下,开始去梳理脑子里的那些略为显得纷繁无序的思路。
正如何建明的《部长与国家》所言,自从康世恩给余秋里打下手,石油部开始步入“余康时代”伊始,在石油工业发展史和中国政坛上,他也是“枭雄”和“两面鲜艳的旗帜”之一。尤其担任会战总指挥以来,他就一直抱着不拿下川中油田誓不罢休的决心。然而尽管他在玉门油矿军管、玉门石油基地打造、国家石油勘探谋划、克拉玛依油田建成投产等重大工作上,向来都所向披靡,一路凯歌,可这次在川中却要“走麦城”了。
因此,面对这个不眠之夜,他不但觉得担子压人,而且一想到1958年的国内国际形势,心里也不由得一阵怅然。
1958年2月,毛泽东发起“除四害运动”,麻雀被列为“四害”之首,全民围歼麻雀运动先从四川开始,“全省消灭麻雀1500万只,毁雀巢8万个,掏雀蛋35万个”;5月,新疆和田维吾尔老人库尔班大叔,因为想念毛主席,骑着小毛驴,弹着冬不拉,在和田地委人民政府关心下,最终放弃了走40个沙漠、40个戈壁、40条河的“骑行之旅”,改乘汽车、火车如期来到北京;7月,在美、英等国出兵黎巴嫩、约旦之际,台湾当局宣称加速进行反攻大陆准备,并令陆海空三军处于高度戒备,连日组织大规模军事演习,出动飞机、舰艇对大陆沿海地区进行侦察挑衅,以至于“金门炮战”即将一触即发;10月,印度政府因受所谓“中国威胁论”影响,向中国政府提交备忘录,对华主张新藏公路通过的阿克塞钦地区若干世纪以来就是印度拉达克地区的一部分,导致中印边境纠纷,冲突愈演愈烈……康世恩将心思从《国内动态清样》刊载的内容里游离出来,用笔在一张白纸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油”字,不安的心,似乎才慢慢平静下来。
他总是这样,每当心里遇到无法迈过的沟坎,难以蹚过的大江大河,他总要习惯性地来写这个“油”字,甚至在他即将撒手人寰的1995年4月21日,面对和他来作最后告别的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三位总公司的领导,在生命停止呼吸前,他写下的依然还是这个“油”字:
4月21日上午,康世恩已在弥留之际。连续几次大出血使他经常处于昏迷状态。忽然,身边护理人员看到他的手在微微抖动,知道他想写字,赶紧拿来纸和笔。康世恩这时身上和口鼻插了几根管子,不能动弹,写字十分困难。他双眼望着屋顶,但紧握在手中的笔歪歪斜斜地在纸上写下了他最后的心愿——“油”!这个歪歪斜斜的、需要仔细辨认才能认出的“油”字,竟成了康世恩的绝笔和最后的嘱托……身边的亲属和工作人员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而痛哭失声……
《康世恩传》在第566页,描述了康世恩在生命垂危之际再写这个“油”字的细节后,接着又说,“他把自己大半生的心血奉献给了中国的石油和石化工业”。其实根据该书的记载,他不但在去世之前的头一年,即1994年的5月下旬还在四川局的川中油气矿考察调研,而且考察调研期间,还因病住进了华西医院,并检查出了癌症晚期的病情。他耗尽半生心血,为中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壮大做出的功绩,究其根源,这难写的两个“油”字,传达的石油情怀,冥冥中或许还是与川中会战第二阶段的鸣金收兵有关。
但在那个令他心情抑郁的不眠之夜,最终他却没有被川中会战的失利情绪所左右,除了为部党组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会战总结报告,而且还给玉门、新疆队伍撤走归建后,注定要在川中继续战斗的四川石油人明确了一个堪称柳暗花明的突围方向。
有关康世恩给石油部党组的报告,原件的内容看过的人可能不多,但《康世恩传》《百年石油》和你们提到的《部长与国家》都有一些大同小异的披露。
我记得的情形是,支援川中的会战队伍撤走后不久,他在南充主持石油部地质勘探和基本建设的一个会上,曾对川中会战进行过全面总结。
康世恩在讲话中对大家实事求是地承认,石油部组织的川中石油会战,原来大家期望的一些目标在会战中没有实现得了;大油田最终没到手,当然,短时间内也不可能急于求成;川中会战久攻不下,原计划的速战速决,打成了“消耗战”。
作为川中会战总指挥,康世恩与四川局的工程技术人员一道,会同还在川中指导工作的苏联专家,对川中会战进行总结。大家围绕“为什么3口井同时出油,再打的时候怎么又不出油了,地质上这种现象到底该作何解释”这个核心问题进行了严肃认真的分析。
有的苏联专家提出:“在川中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地下的油田正在形成,原油就像散兵游勇一样,在川中地区还没集结完毕。”显然,这种说法无法取信于人!
康世恩、秦文彩、李德生等领导和专家们当时提出的观点是,川中的侏罗系油层非常致密,岩石的孔隙度非常低,“洞洞缝缝”都不发育;南充、蓬莱、龙女3口井喷油高产,碰到了地下的大裂缝,由于地下油源无法通过发育良好的“洞洞缝缝”进行接替,所以才会产量下降,给川中会战带来了无法跨越的技术障碍。地下岩石的孔隙度不够,像我带人从渠县带回来交给康世恩的华蓥山岩石标本也能说明问题,这是川中地质结构上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我记得,我们的专家还打过一个比喻说:就像豆子、高粱、小米这些粮食混杂一起,如果都是颗粒很小的小米,那么孔隙度就会高一些,但川中侏罗系油层从地质上讲偏偏又是沙石风化,加上地下泥土再充填石英,所以就对储油条件的形成很不利了。
但是川中地下有油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我们能够抓住大缝隙,尽量在“洞洞缝缝”发育完好的地方用力,还是能够找到高产油田的。只是在川中这种复杂地质结构面前,需要找到一套对付裂缝油气藏的特殊工艺技术,而石油部组织会战的“大跃进”背景,又对工艺技术形成构成了难以超越的制约。所以川中会战就像个果子,还没成熟,就被我们满口苦涩地吃了。
王宓君老先生用“没熟的果子”比喻的那种“满口苦涩”,在康世恩传记组写作人员涉及川中会战经验教训的笔下,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散浸漫溢在字里行间:“历时10个月的川中会战,虽然以遭受挫折而告结束,但它是从实践到认识,从无知到有知的一种必然过程。在石油工业转战10年即将面临大突破的前夜,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和宝贵的经验。首先是这次会战找到了蓬莱、桂花等7个油田,初步控制了桂花地区42平方公里的大安寨油层的稳产面积,形成了年产原油10万吨的生产规模,从而结束了四川和大西南无油的历史,实现了邓小平的愿望。其次是发现了裂缝性油藏这种特殊的地层,并把它作为石油工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不断研究认识,丰富了中国石油地质理论和实践的宝库。第三是锻炼了队伍,找到了一条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用大会战的方式拿下大油田的经验和途径。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对石油勘探的复杂性从认识上大大深化了一步,懂得了取得第一手资料的极端重要性,懂得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注意留有余地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