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没有退路(3)

没有退路(3)

书名:大国能源作者名:赵郭明本章字数:1875更新时间:2024-05-27 17:20:52

30万不行,那就加到50万吧。50万?不行,不行!你没见到会上是啥形势?同志,我们总不能犯右倾保守的错误吧。加到100万吧。不成,不成!同志,大家都在放卫星,夺高产,看人家新疆、玉门是啥气派!我们能落后吗?

时间,在理智与盲从的交锋中过去。张忠良明白,这种不切合实际的高指标,只会助长浮夸的不良风气,挫伤职工的积极性。他没有表态。问他的意见,只是说:“我们要对上级负责,要对四川石油职工负责,实在做不到,就不要勉强。光喊口号,做不到有啥用?”

指标像跳高运动的横杆,一格格往上挪,似乎没完没了。东方既白,当大家脸色灰白,睡意深浓的时候,终于在300万的刻度上定格。张忠良心头更添一份沉重。明知是谬误,只能默认;明知是荒唐,却不能改变。他感到深深的悲哀,极度的痛苦。

自从接受汉中改编,转业石油战线从事企业领导工作以来,秦文彩知道,他们这些脱下军装的石油人,无论自己在工作中经历了多少荣辱起伏,依旧还是“本色没变,军心不改”。在石油战线工作,待人接物还是和在部队带兵打仗一样踏踏实实,不来任何虚假;个人在事业上能否取得成功,领导的单位是否创造成绩,依然要取决于自己的率先垂范,乃至人格魅力对干部职工的感召。他的老首长张忠良就是这样的人!他脚踏实地地跟随中国石油工业一起挣扎沉浮,用他后来去世时西南油气田官方对他作出的评价说,他“一心为公,事业至上;深入实际,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爱惜人才;忍辱负重,不计得失……”

秦文彩与张忠良不仅拥有战友之谊,而且更有一种作为企业领导的惺惺相惜之感。他们是军队这所大熔炉锤炼出来的“一类人”,因而想起玉门现场会期间四川代表团经历的林林总总,他与康世恩从川中一起登上飞机飞往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前,他已做好了“继续挨收拾”的心理准备。

自从他与李德生带领队伍,千里迢迢地来到川中参加会战以来,虽然成天生活在革命加拼命的气氛中,不断地将工作向前推动,可打井时所遇到的问题却一个都没减少,成天都是那么磕磕碰碰,从来都没顺过。一口井好不容易完钻,不是不出油就是少出油,想起这些他就感到窝火。原因在哪里?他与总揽地质工作的李德生及工程技术部门的人都分析过了:地层硬,地质情况复杂!然而这些情况,他和张忠良都向上级反映过,却没得到认可,而川中的实际情况又是,不认可的问题还是始终存在,最终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

当时,川中已没人愿意扎扎实实地干工作了,言必称“大跃进”和“超英赶美”,但落到实际工作上,又一个比一个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结果导致了蛮干代替科学,打井掉齿轮、断钻具的事故不断发生。

在极左思想左右下,川中一批技术干部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冲击。李德生、司徒愈旺提出的地质“裂缝论”,被人以“学问少的人,可以战胜学问多的人,不要迷信名人、权威”的“正确思想”和“阻碍多快好省的绊脚石”的名义,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想起这些,秦文彩就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剜骨挠髓之痛。面对形势的变化,作为四川局的副局长和领导川中的局长,他发现川中的勘探工作已被一种无处不在的内耗所左右,各项工作正在滑向严重的失控状态。

以党委的名义对秦文彩进行的批判,是康世恩副部长在1958年9月29日的会上定下来的调子。那个会是以川中矿务局党委的名义召开的,各探区的党委书记和总支书都参加了。

但实事求是地说,自从秦文彩带领三千多人从玉门来到川中参加会战以来,在深入基层、一线蹲点和“快摆硬上”这些具体的环节上,又的确没有多少失误授人以柄。因此,那个会议尽管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但他想到自己可能在工作中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主要思想还是和中央的“多快好省”精神合拍,而且出发点还是为了早点拿下川中的大油田,因此他面对批判又很坦然。在他看来只要能拿下川中油田,个人就是受点委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当时,石油部有的领导误认为,川中初战效果不明显,是右倾思想在作怪,是群众工作没像玉门一样发动起来。因此秦文彩说,通过克拉玛依现场会,一定能将四川的工作促进上去。

那时,石油部对我们四川局的看法简直糟透了,从平时的言语中你就能看出一些名堂。比如,1958年10月6日到23日的克拉玛依现场会召开期间,一天晚上,一位部领导散步时遇到我们川中的钻井总工程师刘荫藩,就问:你说说,川中为啥不出油?刘荫藩说:报告首长,目前说不清!结果部领导就火了,对刘荫藩说:为啥说不清?说不清还要你们干啥!

其实,接受采访的这位老人在告诉我们,因川中会战前期失利,张忠良、秦文彩作为四川局领导,分别在玉门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现场会上遭到批判,继而给川中石油会战带来被动时,石油部的领导余秋里、康世恩也很窝火,他们同样也被“大跃进”的风潮推向了风口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