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三千援军出玉门(2)

三千援军出玉门(2)

书名:大国能源作者名:赵郭明本章字数:2419更新时间:2024-05-27 17:20:48

秦文彩点燃一支烟抽着,然后去了与他同在一个楼层办公的总地质师李德生的办公室。

与秦文彩算是同龄人的李德生,在上海的弄堂里度过了少年时光。初中毕业后,因身逢乱世,遭遇“一·二八”的战火在上海蔓延,他只好转学到浙江丽水联合高中继续读书。1941年5月,日军攻陷浙江温州后,李德生联高毕业,被迫迁往湖南衡阳参加高考。后入重庆中央大学地质系,从经济地质专业毕业后,他便跟随民国石油先驱严爽投身玉门油田的开发,从此便结下了与中国石油工业的毕生之缘。

秦文彩尽管已对川中出油的事实深信不疑,可一想到老君庙石油河边“油娃”的故事,还是想去四川之前,再把四川的地质资料,通过总地质师李德生系统地作一次了解。因此杨型亮前脚一走,他后脚就来找李德生了。

李德生对秦文彩说,川中出油已是事实,至于能不能遇上“大金娃娃”“中国巴库”这些大家时常挂在嘴边的“美好东西”,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暂时还不好说。不过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四川天然气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这是毋庸置疑的!早在公元前53年至公元18年,巴蜀大地上的先民们就在邛崃地区发现,并在生产生活中开采使用天然气了。到公元616年时,政府甚至还在临邛一带设了“火井县”的行政建制。大约公元1041年之后,四川人又创造了顿钻钻井技术,并逐步摸索、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开采和利用天然气的工艺方法。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传教士和地质旅行家,通过他们的著作,将这些方法、工艺在海外进行传播,为世界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自贡的自流井气田是个古老的气田,很久之前,那里的盐商就学会了开采天然气煮盐的技术。不过,中国石油工业自借助抗战的契机觉醒,到得到初步的发展以来——特别是1949年前,四川一直还没找到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油田。1949年新中国成立,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虽在重庆接收了几部钻机和一些相关的石油地质资料,但真正成型和拿得出手的东西还不是很多。新中国成立后,四川局在川西北江油一带找油,可到目前还没见到什么结果。1956年,康世恩带领访问团从苏联考察老大哥的先进经验回国后,结合克拉玛依油田的经验,上川中地台找油,已在龙女、蓬莱、南充三个构造上见到了希望,引起了全国性的持续轰动。至于接下来的川中会战,能否不负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希望,找到实实在在的大油田,可能还要通过这次会战的努力才有最终结论。

听了李德生的言语,秦文彩从这位年轻的石油地质学家的口吻中,听出了某种与新闻宣传,包括他在南充现场会上的见闻,有些不一样的东西。虽然他感到了此行任务复杂,但这些都是无可名状的一念之想,与他即将带队驰援川中的紧迫性比,也都不是停止行动的理由。

川中石油会战过去已经60多年了。成败得失与是非功过,我不用讲。我想说1958年夏天,我们这些听从党和人民召唤的石油人所具备的党和人民让干啥我们就干啥的那种精神。这种精神放在今天,依然还是一种很宝贵的财富,这个我们不能忘。如果忘了这个,那么“西油”60年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根本。

张忠良以党委名义,向四川局干部职工发出进军川中的命令后,玉门这边按照南充会议精神的要求,也在召开支援川中会战的动员大会。那个大会开得群情昂奋,锣鼓喧天,歌声、口号声连成一片。这些尽管已经过去60多年了,但现在想起来却还是如同昨日。

玉门管理局、四川管理局虽是两个地区不同的石油单位,但在余秋里将军和康部长领导下,始终都有全国一盘棋的思想,从不考虑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小利益,大家想的是“尽快把中国石油工业搞上去”的大问题。所以,当焦力人副局长以党委的名义宣布,玉门支援川中的队伍由三千四百多人组成,其中包括45个钻井队、一个试油大队、一个运输大队和可建造一个机修厂的骨干人员、管理干部的消息后,整个玉门局无不欢欣鼓舞,不但没有一人表示不愿参加会战,而且大家还唯恐落后地纷纷请战,主动报名。

像杨型亮、董金壁这两位四川局的老领导,以及后来跟随秦文彩等人走上石油战线副部级领导岗位的李敬等同志,他们在玉门油田工作时都还特别年轻,属于玉门的中青年干部。一听要和秦文彩去支援四川,他们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不但他们争先恐后地要来四川,而且还带动身边其他同志紧跟他们,强烈要求参加焦力人宣布的那个“三千四百多人”的队伍。

1202钻井队有个工会主席叫杨润生,听到川中出油的消息后高兴得又蹦又跳,再三要求参战。有个叫陶阿土的副司钻在决心书里表示:“四川出油,不能袖手旁观,请组织批准我参加会战!”还有个司钻叫唐广文,本来5月份要和对象结婚,听说要去川中,干脆把婚期也推迟了……这些普通干部职工的事迹,都很突出,在那个时代的《四川石油工人报》上登过,可惜现在,记得这些的人已不多了。杨型亮是1202队的上级,看到在他的影响下很多人愿意去川中,成天乐呵呵的,高兴得很!

“如果我没记错,杨型亮这个人也是贫苦出身,他在河南老家要过饭,好像还流浪到陕西周至县的山里砍过柴。14岁参军后,他当过‘娃娃班’的班长。在擂鼓台战斗中,他是他们那个班仅有的三名幸存者之一。”西南油气田输气处原党委书记杨彬说,“由于杨型亮在战争中的表现很英勇,因此受到了师里的通报表彰,后来提拔为干部,当过文化干事和连队政治指导员。从部队转业到陕西延长油矿之后,他先从实习司钻的岗位上干起,后来转战玉门油田,当过钻井大队党总支副书记,技工学校人事科长,钻井一大队的副大队长……”

作为驰援川中的先头部队,杨型亮带着387名首批入川人员,从玉门东站上了一辆闷罐车,随着汽笛的长鸣,欢送的人群、茫茫的戈壁、河西走廊、秦岭已被抛在身后……

车从昭化重新开动时,杨型亮打着一把手电,像在部队当指导员那样开始查铺,清点人数。出发前,他将各井队队长、书记召集起来开会,宣布了注意事项和保密纪律后,特别强调每个入川人员,在列车停靠沿途车站时,购买东西和拉屎撒尿,都要动作麻利一些,严格坚持“带好队,看好人”的原则,确保齐装满员到达四川,不能出洋相,更不允许一人掉队。因此,每过一个车站,他都要从昼夜难分的闷罐车里爬起来清点队伍,到各队的宿营点去走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