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援军出玉门(1)
书名:大国能源作者名:赵郭明本章字数:2475更新时间:2024-05-27 17:20:48
在祁连山下的玉门油田,这些天人们茶余饭后和街谈巷议的谈话内容,都被来自四川的消息占据了。昨晚工人文化宫的电影正片开始前,刚加映了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川中龙女寺出油的新闻纪录片,高悬在各个家属院的胡杨树上的高音喇叭,早上又在播送石油部南充现场会胜利闭幕的特大喜讯……等人们在《东方红》的歌曲里起床,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和生活时,油田机关的两位男女播音员,又轮番上阵,配合默契地念起了由局机关、各钻井大队和各工厂车间的干部职工投上来的广播稿。这些稿子集中表达的意思:一是向四川石油管理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二是借助川中出油和南充会议胜利召开的东风,一定要促进“大跃进”运动在玉门油田蓬勃开展;三是在向新疆吐鲁番进军的号角中,一定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为响应“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号召,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1957年12月份,新华社代表中国政府已向全球发布电讯:中国首个石油工业基地已在祁连山下建成。时间进入1958年1月之后,总地质师李德生带领一支勘探队,已翻越天山进入吐鲁番盆地,将胜1井的井位定在火焰山下的胜金口,等5月天气转暖后就要开钻了。
听到播音员那种言辞铿锵,令人热血偾张的声音,玉门矿务局副局长秦文彩脸上露出了笑容。因为从广播稿里,除人们对“大跃进”运动赋予的政治热情之外,他从播音员属于那个时代特有的腔调中,已听出了玉门人政治纯洁,求战愿望强烈,带着深厚西北底蕴的那股士气。
秦文彩,1925年生于三晋大地,长于匪患猖獗、兵荒马乱的战乱年代。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他毅然参军入伍,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先后担任太岳军区第二一二旅宣传员、第五十四团政治指导员、根据地敌后武工队副分队长、团敌工干事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国民党起义部队第七十二团特派员、解放军第一六九团保卫股长、第十九军五十七师保卫科长兼军法处副处长;1952年,从汉中转业石油战线以来,秦文彩曾在玉门管理局任钻探局副局长、管理局副局长……他浓眉炯目,方脸粗发,中等个头,脸上的直率与豁达,浑身上下充满的果断干练气息,无论在部队带兵打仗,还是转业石油战线担任企业领导,总能为他赢得群众的信任。
秦文彩坐在办公桌前,望着窗外的祁连山雪峰,心里不由得涌起一丝淡淡的难舍难分之情。
4月份,他与局长杨拯民、副局长焦力人和总地质师李德生一起,在四川参加南充现场会时,石油部已在会上作出决定,由他和李德生从玉门带领一支队伍驰援川中。会后,余秋里和康世恩两位部领导已经找他谈过话了。
基于四川人手短缺的现状,秦文彩即将调任四川石油管理局副局长、政治部主任兼川中矿务局局长;总地质师李德生调任川中石油管理局总地质师。他们将与45个钻井队、一个试油处和一个运输大队,告别石油工业的摇篮玉门,奔赴川中前线。调令下来后,对平时不太怎么留意的祁连山,秦文彩一下变得越来越爱看了。
自从1953年3月,根据毛泽东的命令,秦文彩在西北野战军第五十七师和战友一起接受改编,从“小江南”汉中来到长河落日映照的玉门关后,在老君庙这个地方,他已不知不觉地工作生活了5年。这里所有的戈壁荒漠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每个构造不断竖起的钻塔,都凝聚着他的心血。5年以来,秦文彩已从一名生死不惧的铁血军人,磨炼成了业务熟练的石油工业管理干部。他忘不了石油河畔那些师傅、工程技术人员、石油专家同他一起砥砺前行的历历往事。
工作之余,他受素有“五十七师小秀才”之称的战友李敬影响,通过读史,知道了汉武帝在玉门关“列四郡,据两关”,抵御匈奴、羌胡,交好西域三十六国的深意;通过和李敬一起读诗,从诗人岑参的《玉门关盖将军歌》“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中,读出了大漠苍凉,也读出了唐代军人在这里守土履职,传递给后人的那份气息。通过这些年与总地质师李德生的交往,他知道了美国石油地质家韦勒和民国先贤顾维钧、翁文灏、黄汲清、孙健初、孙越崎、严爽同脚下这片“老油土”的渊源;在同“铁人”王进喜的师傅“老刹把子”郭孟和的聊天中,他甚至听说了总在石油河畔的老君庙一带精灵般地守望,始终在等勘探人员的那个满身乌黑发亮的“油娃”的传说……想到传说中的油娃,他想,川中应该也有“油娃”在等着他们吧!
“会有的,有石油的地方就有‘油娃’在那里等人……”秦文彩提醒自己,“川中出油了,‘油娃’早把出油的地方告诉老首长张忠良和四川的战友了,就等我过去和他们好好干了。只是根据南充会议的有关部署,这次川中会战的局面与玉门油田相比,将会更加气势磅礴。作为张忠良的助手,与孙继先一起共同主持举世瞩目的川中会战,肩上的担子肯定轻不了的!”而眼下比川中会战更重要的却是:“站好最后一班岗!”
尽快做好入川队伍组建,以及设备、器材和物资的组织筹措工作。当然留下来的职工、家属的思想稳定也是重点,无论如何都来不得半点马虎。秦文彩知道,他带走的队伍是“石油师”一团转业地方后的业务骨干,有的战友能与他和总地质师李德生一起参加川中会战,少数同志则还要留在玉门油田继续战斗。
面对人员去留,对“头戴铝盔走天涯的石油工人”而言,也许不算大事,但对拥有汉中改编共同记忆的五十七师战友来说,但凡事关“聚散”二字的大事小情,往往又非一道命令、一个新战场的召唤来得那么简单和轻松!想到“忙中有序,走得愉快,留得安心”的原则,秦文彩要通了玉门油田钻井一大队的电话,要杨型亮来办公室同他见面。
一支烟的工夫不到,杨型亮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军装,风风火火地赶了过来。这是一条身材魁梧、满脸忠厚的标准壮汉,人还没进秦文彩的办公室,就把“首长,你打电话找俺有啥事儿”的疑问,撂在机关办公楼的走廊里了。
杨型亮站在秦文彩面前,向他敬了一个军礼,转业这么多年,还是那种带兵打仗,见到指挥员受领任务的基层干部样子:“首长,有任务吗?”
“对,有任务。你去开个人事协调会议。钻井一大队准备入川,你们是‘尖刀连’!过几天带上钻机、设备和人员先走,家属随后起程。”
听说要去川中参加人人向往的大会战,杨型亮浑身一个激灵,忙把笔挺的身板儿,又从上到下紧了一紧,向秦文彩敬了个军礼,二话没说,接受任务后转身就走,小跑下楼,直奔机关门口等他的一辆吉普车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