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涩的笑意(5)
书名:大国能源作者名:赵郭明本章字数:1578更新时间:2024-05-27 17:20:41
曲林送给我们两本曲俊耀的自印小册子说:“巴9井的着火原因及灭火情况,我父亲当时虽然间接在场,但他只是个年轻的小地质员,看到和了解的情况都写在书里了,更详细的情况,恐怕你们还得去找其他人了解才行。”
在曲俊耀的自传里,我们果然看到了他对巴9井那场大火的记录,但对“烧了78天”“损失几亿方天然气和一部钻机”的大火,最终是如何扑灭的,他只说“用200公斤炸药在井口以上5米处爆炸将火灭掉”,详情并没在他笔下合理展开。
后来,从四川石油管理局党委宣传部编印的内部资料《风雨石油情》第54页至第59页署名“陈世良”的文章《第一任局长》中,我们又发现了有关巴9井的一些零碎的描述:“巴9井井喷着火,张忠良现场指挥,主动承担责任,许多老石油至今还记忆犹新”——
1957年旧历正月初三,人们还沉浸在新年的欢乐之中,位于长江南岸巴县境内的巴9井突然发生井喷。副司钻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关井,打开油管放喷。可是,苏制的4寸闸门打不开,井下的天然气流压力越来越大……轰的一声,强大的天然气流把钻杆、钻铤从井口喷出。
失去控制的6根6.5寸钻杆和4根钻铤像离弦之箭直射井架天车。钻具与天车碰撞的火花,瞬间就把70多米高的天然气流变成了冲天的火龙……巴9井烧起的这把火,把一局之长的张忠良烧得坐卧不安,井喷事故发生的第二天,张忠良就带领专家们从成都赶到现场。
石油部的副部长康世恩和苏联专家闻讯也来到井场。灭火方案中,经中苏专家商定,决定用炸药炸灭,苏联专家建议用150公斤炸药。张忠良立即组织指挥在井口两侧立起爬杆,爬杆顶端安装滑轮,用钢丝将炸药包放到井口。这次起爆失败了,火势依旧。苏联专家走后,张忠良根据在战场上炸碉堡的经验,决定将炸药量增加到200公斤,进行第二次爆炸灭火。
灭火那天,张忠良早早地安排好了现场警戒,并与专家们一起详细地制定了第二次灭火措施。他跑到井场侧面的一座小山头上,指挥解放军战士鸣枪为号,用枪声指挥引爆。“叭叭”几声枪响,一声轰隆的巨响,燃烧了78天的熊熊大火,终于熄灭了。井场上一片欢腾。
通过这条资料的延伸,在《康世恩传》第84页,我们也见到了该书对巴9井那场大火的描述。但因各自所处的角度不同,除了在相关数据、苏联专家人名与灭火细节上,同曲俊耀、陈世良的文章略有出入,涉及这场大火带来哪些损失的记录,三条资料均有语焉不详的共性。不过尽管如此,只要将《康世恩传》和《风雨石油情》收录的《第一任局长》这两条资料综合起来分析认识,倒也不难发现,中国石油工业继克拉玛依油田大发现之后,巴9井这场持续烧了整整两个多月的大火,对四川局上川中士气的影响,造成的压力,还是能够感受到的。
一条资料是《康世恩传》第87页所记:“1957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来到中国访问,在接见苏联专家时问:‘你们帮中国找到石油没有?’听到回答‘没有’时,伏罗希洛夫很不高兴地说:‘找不到,上月亮也得找!’不但苏联在华专家的压力很大,给石油部和康世恩带来的压力也大。”
一条资料是《第一任局长》第59页所述:巴9井大火扑灭后,“张忠良熬红了双眼,脸上露出一丝苦涩的笑意。他两次打电话给康世恩说:‘巴9井着火不怪下边,他们都辛苦。这次损失很大,我请求部里给我处分。’”
前者关乎的“压力”,是伏罗希洛夫回到苏联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邓小平、陈云、叶剑英等陆续赶到玉门油田、克拉玛依油田视察,与其相关的新闻报道形成的全国宣传促动;后者是继东溪构造綦江河大火扑灭,同一构造的巴9井再次起火,而且烧了整整78天,已受处分之后的张忠良,再次请求对他实施处分的事实。
因此,同样已被中央列为重点勘探区的四川局,一边是孙继先、杨作义带领川中石油勘探处,面向蓬溪构造的不断挺进,一边则是同一构造连烧“两把大火”,张忠良带领西南油气田创业前辈逆风而行的异常艰难。他那一双“熬红的双眼”,加之因保护部下、主动承担责任流露的“苦涩笑意”,倒也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