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涩的笑意(4)
书名:大国能源作者名:赵郭明本章字数:2033更新时间:2024-05-27 17:20:40
根据克拉玛依油田创造的地台找油经验,他们调集各路精兵强将,成立了测量、地质、地球物理、构造制图、钻探等20多支队伍,在四川盆地上,以川中地区3万平方公里的范围为主,开始了艰苦的综合性油气勘探工作。
盆地地台找油不受局部背斜构造的控制,是克拉玛依油田一大发现,在勘探领域是一次思想大解放,对指导新疆及全国“一五”期间的石油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实践价值。因此,这对深受綦江大火之困的四川局而言,一下派出20多支队伍上川中,显然是下了哀兵必胜的决心。
随着川中蓬莱构造第一口深探井即蓬基井开钻,地震测井队用一般光点地震仪,一鼓作气地取得了15口探井的实测资料,威远构造威基井开钻,黄瓜山构造黄1井瞄准寒武系开钻,隆昌探区东溪气田11井20座炭黑火房竣工。而且苏联钻井、地质、地球物理等方面的17人专家组来到四川,帮助四川局掌握气测井、放射性测井、涡轮钻井和打斜井的方法乃至于射孔枪使用方法等,工作陆续步入正轨。尤其川中勘探处和蓬莱钻井队即将揭开各路大军大战川中的序幕,并在《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壮歌里,留下“嘉陵江边迎朝阳”的最强音时,没想到四川石油勘探局下辖的石油沟探区——东溪构造的巴9井竟然又着火了!
用西南油气田一位早年创业前辈的话说:“50年代的创业岁月,真是坎坷曲折,各种问题接踵而来!”
1957年2月2日,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怀的日子,好像是个星期六的夜晚,人们吃完饭,正在听收音机。大概晚上七点,忽然听到屋外“嘭”的一声,我们跑到房子外边去看,只见南方的天空一片火光,伴随着“隆隆”的声音。大家互相询问着向调度室聚集,听到大队领导在电话上正在大声地询问情况。当班的调度员小声对我们说:“巴9井,井喷着火了。”
巴9井是苏联功勋钻井队和中国3297钻井队共同钻探的一口井。1956年10月24日开钻,当时,已钻到1100多米的目的层。2月2日这天是星期六,苏联功勋钻井队的人照例要去重庆市跳舞,3297钻井队的队长有事请假了,巴9井当班的是一名中国副司钻。
巴9井钻到嘉四1—嘉三时发生井漏,曾用水泥堵漏三次未获成功,抢钻一米后再堵。2日抢钻至1100.27米时,因泥浆无法返出,决定起钻。共起钻杆35柱,未向井内灌泥浆。此时钻杆内外冒气,工人误认为是井内泥浆冒的热气,又起出一根立柱。此时井内还有9柱钻杆,包括两柱钻铤,长216米。巴9井突然发生强烈间歇性井喷两次,5分钟后,井内有黑色泥浆和天然气混合物喷出,接着井内钻具喷出与井架摩擦起火。十分钟之内井架就全烧毁了。
巴9井着火后,大队向重庆市和四川石油勘探局汇报,石油部也知道了。重庆的消防车到了,局领导也到了。这场震惊世界的大火,英国广播第二天就做了报道。可能因巴9井是苏联功勋钻井队钻的,苏联石油部部长米尔钦科携灭火专家4月初也到了现场。由于着火现场人多,保卫科通知我们不能私自去现场。王靖环通知我,叫我搞巴9井的斜井设计,准备在距巴9井219米处打一口斜井,与巴9井在800米相交后,在巴3井压井,以灭掉巴9井的大火。巴3井于4月7日开钻,当钻到129米时,苏联代表团提出爆炸灭火方案后才停下来。
一天,我到保卫科说:“巴9井井喷着火的现场资料要保存,我到巴9井去照相。”保卫科的人说:“巴9井着火后,没让一个记者进到现场,你照的相不能交给记者。”
第二天,我到运输队搭一辆去新盛拉货的车,车过巴22井后开始下山,转过一个大弯后,巴9井的井喷轰鸣突然变大,只见一柱火焰冲天,熊熊燃烧。我连忙打开相机准备拍照。汽车过了巴3井,我就连拍了三四张。新盛区队距巴9井不过一公里,巴9井的轰鸣声使我们说话都要大声吼,晚上不用点灯也能看见。新盛场的老百姓经常跑到区队探听消息,一个老头神秘地跟我说:“那天刚吃过晚饭,就听到巴9井‘嘭’的一声,我一看啊,只见一条火龙从井里蹿出来飞上天了。大火就燃烧起来。”我一听,对呀!巴9井井里的钻具喷出来飞哪去了?我找了几个年轻人和我一起去找。以巴9井为圆心到山上去找,我们找到一个距离巴9井有七八十米的小山包,只见两百多米的钻杆像根面条一样盘在一起,一头还深深地插在了土里。
2017年春节前夕,因之前我们根据知情人提供的线索,拟在盐城自贡,请教原蜀南气矿副矿长曲俊耀——采访他作为“在场者”,对1957年巴9井着火原因及灭火情况的回忆,当时,因曲老先生在女儿陪同下去海南度假了,我们的采访计划无法按期完成。春节后,根据西南油气田企业文化处冯雪梅女士安排,我们在华油公司见到了担任党委书记的曲俊耀之子曲林,我们试图通过曲林,对因身体欠安,无法接受采访的曲俊耀进行间接采访。
曲林介绍说,他父亲的老家在民国时期的山西省五台县,即现定襄县河边村的小堡子,曲俊耀是当地大户“老曲家”的少爷;他奶奶阎爱和与大名鼎鼎的“山西王”阎锡山是至亲,阎锡山很小时就由曲家寄养,16岁才离开小堡子的曲家私塾,出门去闯天下——因有阎锡山这种政治背景,曲俊耀在“文化大革命”中没少吃苦受罪。1955年5月,作为北京石油地质学校的首批毕业生,曲俊耀分配入川,先在龙泉山钻探区队实习,调石油沟钻探大队后不久,就赶上了那场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