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10)
书名:大国脊梁作者名:余玮本章字数:1673更新时间:2024-05-27 17:22:34
2014年10月2日晚,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首演50周年后重登人民大会堂。当晚,王昆是坐着轮椅来到后台的,因为腿脚已不太灵便。但登台时,她坚持抛开轮椅,要在舞台上站着为观众歌唱。从舞台侧幕,到舞台中央,距离很短,却又很长,老人迈着略微有些不稳的步子……待站定,音乐起,《农友歌》唱响。虽然她需要在学生王月的“助唱”下才能完成演唱,歌声也不如往昔那般完美,不过观众还是将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了这位老艺术家。而就在演出前半个多月,9月12日,王昆的老伴周巍峙刚刚逝世。周巍峙是1964年《东方红》的导演暨总指挥之一。那一晚,王昆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登台演唱的?没有人知道。
观众更不会想到,那一次成了老人留给舞台永远的绝唱。2014年11月21日13点46分,89岁的歌唱家王昆因病逝世。时隔两个多月,王昆追随爱人而去。那一场演出,也成为王昆留给观众最后的舞台记忆。
“老师走得有些突然!11月15日我还去医院看望了她,没想到是最后一面!”歌唱家陈俊华的声音透着悲伤,“我当年就是老师从部队招进东方歌舞团的。她是我的恩师,改变了我的一生,我们之间的感情,亦师、亦友、亦母。”她最钦佩也最受益的,是王昆对艺术的态度,“只要沾艺术的边儿,她就特别认真。她刚退休那几年,办了个华夏艺术中心,教授唱歌。我去上课,她一句一句做示范,告诉我怎样唱好,一点儿不偷懒。老师对舞台一直保持着一种敬畏,我记得有一次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师生音乐会,晚上7点半才开演,可是王昆老师早上10点钟就到了剧院,早早化好了妆,换好了服装,坐在后台等我们呢!”
王昆真的“走”了,令业界人士扼腕叹息。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说:“老太太的去世是中国音乐界的巨大损失,她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高度关注,对后来者百般爱护、支持,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老太太心胸开阔,发现和培养了那么多艺术人才。”
歌唱家王娜告诉笔者,王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关注培养年轻歌唱人才:“虽然我原来是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演员,但自从2010年王昆老师挑选我演出《白毛女》中的喜儿,我就一直跟随王昆老师学习。她平时又像妈妈又像奶奶,从王昆老师对我的培养和她对艺术的执着,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高尚的品德。其实对于唱歌剧我不完全是一张白纸,因为还带有很多戏曲演出的毛病。王昆老师手把手地教我‘脱戏’进入歌剧表演的境界。那时我三天两头去王昆老师的家里,有时不打电话就闯过去,而王昆老师总是耐心教我,不仅不收任何费用,有时还管吃管住。2011年11月王昆老师收我为徒,我们在海淀剧院举行了拜师仪式,后来王昆老师又把我调到了中国歌剧舞剧院。就在她昏迷的前一天,她还给我打电话让我到她家里商量歌剧《白毛女》改成小剧场演出的设想,希望我能帮助她把《白毛女》改成小剧场演出,适合到各地进行普及演出。谁想到这竟成了老师的遗愿,我想,我有责任完成老师的遗愿。”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随着悠扬的歌声响起,王昆告别追思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大礼堂庄严肃穆,摆满鲜花和花圈挽联,一张王昆生前的照片矗立在鲜花中,照片上的她依然带着慈祥的笑容。告别仪式没有哀乐,只有王昆那带着泥土味、布衣味的歌声,久久回荡,仿佛她依旧在舞台上演唱。
白色玫瑰丛中,身盖党旗的王昆安详躺卧。谭晶、郭蓉、郭峰、程琳、龚琳娜、陈俊华、王二妮、杨光等众弟子分立灵床两列,鞠躬致哀,默默端详,啜泣声隐隐传来。送别仪式由著名音乐学家田青主持。《叫老乡》《北风吹》《农友歌》《夫妻识字》《秋收》《母亲的光辉》等王昆演唱过的歌曲响彻大厅,学生们用歌声送别恩师,场面十分感人……
“喜儿”走了。王昆带着对中国民族声乐的不舍,追随两个多月前刚刚离开的老伴周巍峙,去了。“喜儿”走了,带着学生的祈祷与祝福。“喜儿”走了,带着观众的惋惜与怀念。
“喜儿”,您放心地走吧,无须遗憾。作为伯乐和老师,您倾心培育的音乐人才已成为乐坛的骨干。作为倡导者,您提出“民歌不能一个调子唱”,如今民族唱法多样化的理念已成共识,各种不同形态的民族唱法受到观众的广泛欢迎。作为发起人和奠基者,您一定会为如今流行音乐和大型音乐晚会已占据音乐演出市场的半壁江山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