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富清(5)
书名:大国脊梁作者名:余玮本章字数:2215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51
1960年初夏,不到20天的时间里,陕西汉中老家连续给张富清发了两封电报,一次是因为他母亲病危,一次是因为他母亲过世。张富清的父亲1932年病故,当时他才8岁。艰难的岁月里,母亲撑起了这个家。得知母亲病危的那段时间,他正在主持三胡区一项重要的培训,原本想等工作告一段落再回去探望,却没想到竟是天人永隔。
母亲去世后20多年,他离休后才再次踏上故土,祭拜母亲。多年之后,张富清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文字,解释了当初的选择:“由于困难时期工作任务繁重脱不开身,路太远,钱也不足,我想我不能给组织添麻烦,干好工作就是对亲人们的最好报答。自古忠孝难两全。”
他是一个英雄,也是一个凡人。那个特殊的年代,在尽孝和工作之间他选择了后者。但是,母亲,是他心里永远的痛!
张富清就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在来凤县工作的30年里,他一次又一次地主动担任“突击队员”。1975年,他调到来凤卯洞公社担任革委会副主任。当年卯洞公社班子成员分配工作片区,张富清抢先选了最偏远的高洞片区,那里不通路、不通电,老百姓常常吃不上饭,是全公社最困难的片区。
张富清暗想:“这是必须攻克的堡垒,要一边领导社员生产,一边发动群众修路,从根本上解决村民吃饭和运输公粮的问题。”为了修进入高洞的路,他四处奔走、申请报批、借钱筹款、规划勘测……约5公里长的路,有至少3公里在悬崖上,只能炸开打通。张富清不仅要筹措资金、协调物资,还要组织人手、发动群众。有的社员“思路不大通”,认为修路耽误了生产。张富清就住到社员家的柴房,铺点干草席地而睡,帮着社员干农活、做家务。
农闲时节,早上5点,张富清就爬起来,一边忙活一边交心。吃过早饭,他就举个喇叭喊开了:“8点以前集合完毕,修路出力也记工分。”
上午11点和下午5点半,一天两次,开山放炮,大家都要避险,回家吃饭。一来一回,要费不少时间。有时赶不及,张富清就往嘴里塞几个粑粑,灌几口山泉水。
一年到头,不到腊月二十八,孙玉兰很少能见到丈夫的身影。有的时候,惦记他没吃的、没衣服穿,她就让孩子们放了学给他送去。一次,大儿子张建国背了两件衣服、一罐辣椒上山了。十来岁的孩子走到天黑还没赶到,只得投宿在社员家中。第二天,等到天黑,父子俩才打个照面。社员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个从上面派来的干部,是真心为我们想啊!不倚老卖老、夸夸其谈,工作中总是挑最困难的任务。”
从抵制到触动,从被动到主动,群众在张富清的带领下有了积极性。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张富清连续4个多月住在村民家的柴房里。120多个日日夜夜里,抡大锤、打炮眼、开山放炮,张富清和群众一道苦干,在国家没有投入、没有专项征地拆迁费用的条件下,在海拔1000多米的悬崖绝壁上修通了一条能走马车、拖拉机的土路,圆了高寒山寨土家族苗族儿女的世代梦想。
后来,张富清要调走的消息传开了。临走的那天,孙玉兰一早醒来,发现屋子外面站了好多人。原来,社员们赶了好远的路,自发来送他了。“他们守在门口,往我们手里塞米粑粑,帮我们把行李搬上车,一直到车子开了,都没有散。”回想当年的情景,孙玉兰笑得很自豪。
当时,张家住在卯洞公社一座年久失修的庙里,二十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挤了两个大人、四个小孩。就在那时候,张富清的大女儿患了脑膜炎,因未能及时救治而留下后遗症。
张富清转业到地方工作的30年,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家家都为生计发愁。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他先后分管过县城的粮油供应、三胡区供销社和卯洞公社船厂、桐油经销等,可以说每个岗位都是“肥缺”,稍微“灵活一点”,至少全家人不会饿肚子。但在小儿子张健全的记忆中,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饥饿。当时由于生活困难,不少干部都会向单位借钱,但张富清从未向组织反映过任何困难,也从未享受过任何困难补贴。就连自己的工资,他也没有认真查看过,“组织给多少就要多少。钱少了不够花,就计划着开支”。
20世纪80年代初,张富清刚到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时,只有5人,而且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只得借用其他单位的土瓦房,5人挤在一间办公室。等到他1985年离休的时候,建行已经有40人。其间,他还想办法解决了当时职工办公室和宿舍问题。那时来凤建行主要的业务——拨款改贷款业务,也是在张富清的努力下发展起来的。
2019年5月26日,新疆阿克苏军分区某团政委王英涛一行3人赶到湖北来凤,看望老英雄张富清,送上“最美老兵”绶带和奖杯、一套军装以及大枣、核桃、葡萄等新疆特产。当天下午4时,在来凤医院的病房里,张富清因颈椎疼痛,正在输液,见到老部队来人,张富清很激动,紧握着他们的手,眼含泪花,说:“部队培养了我,教育了我,使我成长为一名革命军人,我为有幸成为718团的战士而骄傲和自豪。”老人现场将军装穿上,庄严行军礼!在介绍部队情况和交流互动中,王英涛邀请张富清回部队走走看看。张富清表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就要回老部队看看。
张富清曾服役的原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359旅718团,现在新疆阿克苏市。“从1949年跟随王震将军挺进新疆,1953年精减整编后,我们团就一直驻守在这里。”王英涛说。该团也称“三猛”团。1948年宜瓦战役后,718团被原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授予“猛打、猛冲、猛追”荣誉称号。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张富清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