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屠呦呦(3)
书名:大国脊梁作者名:余玮本章字数:1865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51
17个字给世界一个惊喜
一天,屠呦呦读到东晋葛洪撰写的《肘后备急方》时,其中一句话猛然提醒了屠呦呦:“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这17个字给了屠呦呦灵感:浸泡、绞汁?干吗不用水煎呢?是害怕水煎的高温或酶的作用,破坏了青蒿的疗效?她由此悟及用这种特殊的方法可能是“忌高温破坏药物效果”。
于是,屠呦呦由用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冷浸法处理青蒿,然后将提取物注入染有鼠疟的小白鼠,发现对鼠疟的抑制率一下子有了明显的提高。这结果让屠呦呦非常兴奋,证明低温提取是保障青蒿疗效的一大关键。
“那时药厂都停工,只能用土办法,我们把青蒿买来先泡,然后把叶子包起来用乙醚泡,直到第191次实验,我们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1971年10月4日,经历了190次的失败之后,屠呦呦和她的同事成功提取到青蒿中性提取物,获得对鼠、猴疟原虫100的抑制率,大家无不欣喜若狂。因为这意味着青蒿的提取物把鼠、猴疟原虫统统地杀死了,那它极可能也是人疟原虫的克星。
药物的实验必须反复进行。当屠呦呦取来另一批青蒿生药再做实验时,不想疗效却锐减。屠呦呦不得不从生药学的角度仔细地研究青蒿。历经反复实验,屠呦呦和她的课题攻关组发现青蒿药材含抗疟活性的部分是新鲜的叶片,而非根、茎部位;最佳的采摘时节是青蒿即将开花的时刻。“北京的青蒿质量非常不好……我尝试用叶子,事实证明叶子里才有,梗里没有……”摸到这些规律后,屠呦呦方知过去人们为什么老在青蒿的门前走弯路。
随后,屠呦呦又把青蒿提取物成功分离成中性和酸性两大部分。后者毒性大,而且没有抗疟的功能,屠呦呦除掉这一部分,由此也解决了中草药含毒的副作用。在证实了中性部分是青蒿抗疟的有效成分后,屠呦呦又做猴疟的实验,同样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前进路上已现曙光,但屠呦呦和同事的身体健康却受到极大的威胁。由于相关部门的指挥有误,实践工作得不到药厂的配合,屠呦呦只好自己动手,从市场上买来7口大缸,在缺乏通风设备的陋室里,用挥发性很强、具有一定毒性的药剂浸泡、提取青蒿的精华。屠呦呦常年工作在那里,污染严重,加之劳累和缺乏营养,不幸得了中毒性肝炎,肝功能曾经坏到蛋白倒置,满口牙痛,甚至松动脱落。可她养病期间,工资还要被扣掉30。提起艰苦岁月和付出的牺牲,屠呦呦没有抱怨,反倒是充满怀念。屠呦呦的老伴李廷钊说:“那时候,她脑子里只有青蒿素,整天不着家,没白天没黑夜地在实验室泡着,回家满身都是酒精味,还得了中毒性肝炎。”团队成员钟裕容肺部发现肿块,切除了部分气管和肺叶。另一位科学家崔淑莲甚至因此患病很早就去世了。但这些没有动摇屠呦呦的决心,她只是回家稍作休息,病情一好转就急忙跑回实验室。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不要说知识产权了,即使以个人的名义发表研究结果也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1972年3月8日,按照“523办公室”的安排,屠呦呦以课题攻关组代表的身份在南京召开的全国抗疟研究大会上报告了青蒿中性提取物的实验结果,她报告的题目是《用毛泽东思想指导发掘抗疟中草药》,当时全场振奋。有关领导当即要求当年上临床,也就是把药用在人身上。
屠呦呦兴高采烈地回到北京,满以为胜利在望,不想一连串的麻烦在等着她。首先是在屠呦呦中午离开实验室后,实验室内莫名其妙地着了一把大火,烧毁很多设备。接着有人贴出大字报,公开声称屠呦呦的实验工艺有问题,青蒿提取物有毒,不可用于人类。有人背着屠呦呦,把不知从哪儿弄来的、带有挥发性的东西喂给猫狗吃,让军代表看猫狗食后抽风的模样,以证实屠呦呦所制药物的危害性。有人相信了这种诽谤。
面对阴谋陷害、恶意攻击,屠呦呦气愤至极。她向院领导、党组织、军代表郑重地立下“军令状”:“有毒?好,我亲身验毒,后果自负。但条件是:一旦证明此药无毒,临床的事情领导必须立即放行,否则就过了当年疟疾发病的季节。”领导同意了她的请求,但也奉劝她慎重。屠呦呦毅然住进医院,勇敢地试服起临床的剂量。她是一个虚弱的女子,健康状况欠佳,但为了事业,她不顾一切。
屠呦呦成为青蒿提取物第一位实验者。受到屠呦呦的影响,科研组其他两位同志也做起“自身验毒”的实验,结果全都安然无恙,人们这才无话可说,领导同意新药临床。
如此一番折腾,耽误了赴海南疟区临床实践的时间,等屠呦呦带着她的抗疟药到达海南昌江时,已是1972年8月。
昌江是当时的一大疟区,当地以脑疟为首的恶性疟疾已成不治之症,发病数日内便能致人死亡。屠呦呦用她的青蒿提取物,60天里对30例疟疾患者做临床观察。其中既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既有间日疟,也有恶性脑疟。结果百分之百有效,用青蒿抗疟的疗法大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