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1)

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1)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唐诗2作者名:有书本章字数:1772更新时间:2024-05-30 14:18:45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许多诗人都有“诗词改变命运”的传奇经历:孟浩然因一句不合时宜的“不才明主弃”惹得玄宗皇帝不悦,以致仕途无望;刘禹锡春日赏花写下“尽是刘郎去后栽”,得罪唐宪宗而被贬流放;“同病相怜”的还有大词人柳永,科考落榜之后,他不过发了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牢骚,便惹怒宋真宗,从此“奉旨填词”,仕途坎坷。

有文豪大咖因“诗”获罪屡见不鲜,也有人凭借一首诗逆袭上位、平步青云,韩翃便是这样一位幸运儿。

韩翃,字君平,是中唐时期“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韩翃考中进士,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从事文书工作,后来侯希逸在回朝时病逝,韩翃也随之“失业”,在长安闲居了十年,后来又去宣武节度使府中做幕僚。

话说唐德宗时期,有一个知制诰的职位暂缺,引得众人为之争抢。知制诰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帮皇上起草诰令,算不上什么大官,但因为在皇帝身边工作,不仅可以直接向皇帝展现自己的能力,还能比其他臣子更早地获得官场、时局的信息,如果做得让皇帝满意了,就能尽快升职,这么好的岗位,求官的人自然挤破了脑袋。

当时,除了宰相等朝中重臣需要皇帝钦点,其他职位都是由中书省上报,皇帝看过后直接签名同意就可以了。但是这次知制诰的职位,中书省上报了两次,唐德宗都不满意。

中书省的人只得询问皇帝心中是否已有属意的人选,德宗便点名“韩翃”,因为还有一个同名同姓的韩翃在江淮担任刺史,为避免混乱,唐德宗还特意交代—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个韩翃!中书省的人这才知道皇帝要的知制诰是何人。

得到皇帝钦点,韩翃本人也颇感意外。据《本事诗》记载,当时和韩翃关系颇好的韦巡官深夜叩门,告知韩翃此事。

结果,韩翃不信,韦巡官讲述了前因后果,并说皇帝读了《寒食》,韩翃这才相信。自此,韩翃官运亨通,最终官至中书舍人,走上“人生巅峰”,而这首《寒食》也因皇帝的偏爱而名声大噪,成为口口相传的名篇。

今天的人们对寒食节较为陌生,但在古代,寒食节非常重要,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关于寒食节的由来,一向是众说纷纭,但主流的观点认为,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话说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因“骊姬之难”流亡在外。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随从介子推多次在危难之际保护他,甚至不惜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让他饱餐一顿。

多年之后,重耳终于重回晋国,不仅当上了晋国国君,还成为春秋一代霸主——晋文公。

在论功行赏的时候,介子推拒绝入朝为官,而是选择带着母亲隐居山林。为了请介子推下山,晋文公偏听了谋臣的歪招放火烧山,可谁知,介子推宁可被山火烧死也不肯下山。

大火熄灭之后,人们看见介子推母子抱着柳树被烧成一团。晋文公悲痛万分、追悔莫及。

为了纪念介子推的一片忠心,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这一天全国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冷食,故名“寒食”,寒食节由此而来。

到了第二年寒食节,晋文公率群臣登山祭奠,发现死去的柳树竟发出了嫩芽,十分惊喜,便将这棵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将寒食节第二天定为清明节。因此我们可以说,寒食节和清明节本是“同宗同源”。

如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寒食节也有一个不断传承并发展的历史过程。寒食节最早只在晋国的“大本营”——山西等地流行,后来才慢慢推广到全国各地,到了汉代时,寒食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些地方禁火的时间甚至长达一个月之久。

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寒食节禁火的习俗,甚至在《阴罚令》中规定“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时至晋朝,由于“禁”与晋国的“晋”同音,寒食节再次成为全国性的流行节日,禁火寒食的习俗也再次恢复,只是禁火时间缩短为三天。

在后续的演变过程中,寒食节深入民心,还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丰富多彩的风俗。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和清明节合而为一,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唐朝时期,寒食节还是全国性的“法定节假日”,不仅民间要过,宫中也有特定的仪式。韩翃这首《寒食》所描写的,就是寒食节这天的节日盛景。

全诗以白描手法写实,形象地描绘了暮春时节的风光和皇宫内的寒食风俗。前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绘白昼之景:长安城春意浓郁,柳絮纷飞、落红无数,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御花园的柳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