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南义山以蝉自勉,咏鹅少年在狱自怜(1)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唐诗2作者名:有书本章字数:1707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49
蝉
虞世南
垂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高洁的象征。为什么呢?因为根据古人的观察,蝉作为一种昆虫,对人类种植的粮食丝毫不感兴趣,也不以个头更小的虫子为食。那它吃什么呢?古人琢磨了半天,最后下了个结论——蝉以露水和树干的汁水维持生命。如果当官的也能像蝉这样,不去搜刮庄户人家的粮食,以清贫为乐,那不就是君子都应该追求的高洁品格吗?所以,时间一久,蝉就得了个非常好的名声。古代大臣们的服饰,尤其是帽子上面,经常出现绣上去或者用金属玉器镶嵌上去的蝉的形象。诗人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寓意美好的意象了……
在唐诗中,有三首“咏蝉诗”写得最好,被称为“咏蝉三绝”,分别是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以及李商隐的《蝉》。这三篇作品虽然齐名,但所表露的情感却完全不同,三位大诗人依据自己的经历、处境,写出了完全不同的味道。
我们先说虞世南。虞世南出生于南北朝时期,家族世代为官,他自己也先后在陈、隋、唐三朝担任要职。在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虞世南就加入了其幕僚机构,作为智囊团成员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打天下。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得到皇位,虞世南也顺理成章地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虞世南性格沉稳,在书法艺术上成就颇高,年轻时曾拜著名文学家顾野王、徐陵为师;后来被授为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共掌诏告文翰。李世民非常器重他,常常在处理军政大事的时候,向他询问意见。得到皇帝如此重用,若是一般人,恐怕早就居高自傲了,但虞世南没有,他专门写了一首《蝉》来自勉。
“垂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垂 ”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跟垂 有点像,所以这里戴官帽的人就是蝉,蝉就是戴官帽的人;蝉饮清露,就是比喻官员清廉,不与污垢为伍。“流响”,形容蝉鸣连贯如流水一般。“流淌出疏桐”的意思是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来。“出”字既表明了蝉鸣的方位,也形象地传达出蝉鸣的音量与穿透力,为后两句做好了铺垫。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播,一般被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力量,但虞世南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蝉站得高,声音自然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这里其实暗含了这样一个观点:有高尚品格和高远境界的人,本来就可以声名远扬,根本不需要借助外力,不需要走旁门左道。虞世南在这里强调的是一种人格美。两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这种对内在品格的自信,不是自命清高。唐太宗称,虞世南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样样高人一等,还赞叹他说“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虞世南不以鲲鹏鹰虎自居,而是把自己比作不甚起眼的蝉,也可见其老成持重、虚怀若谷。
如果说虞世南是名仕,那么骆宾王就是侠客。他的这首《在狱咏蝉》是在监狱里写的。那个七岁就写了“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骆宾王,为什么会被关进监狱呢?
前面讲《在军登城楼》时提到,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唐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当时,武则天已经干涉朝政,多数文人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骆宾王爱打抱不平,连朋友的闲事儿都插手,武则天干政这种逆天的事儿,他岂能坐视不理?他多次上书讽刺,于是就被关进了监狱。
关押骆宾王的牢房,就在审理案件的公堂隔壁,从牢房狭小的窗口还能看到公堂的门前有好几棵古槐树。每到傍晚时分,太阳光倾斜的时候,秋蝉鸣唱,凄切悲凉的声音就传到了骆宾王的耳朵里。感慨万千的他写下了《在狱咏蝉》。其实,这首诗前面还有一个序言。在这篇短小精悍的骈文里,骆宾王引用了两个典故:“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这里“殷仲文之古树”,指的是东晋殷仲文在大司马桓温府中,看到一棵老槐树,感叹说“此树婆娑,无复生意”,借此比喻自己不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