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detail.png)
![](/read/listen.png)
菊花开后百花肃杀,黄巢起义无果而终(2)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唐诗2作者名:有书本章字数:1756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49
当一个人因为成功而膨胀的时候,失败也就不远了。公元884年,当了四年“青帝”的黄巢兵败身死,起义也以失败告终。
纵观黄巢的人生,如同菊花一样,花开时浩浩荡荡,即便面对寒风和冰霜也无所畏惧;然而,他死时也如菊花凋零一般,伴随着凛冬的到来,落魄无助。
黄巢的故事,与黄巢的两首关于菊花的诗是分不开的。早年他科举不顺时所写下的《不第后赋菊》,至今仍然为许多人所喜爱。那么,这首诗好在哪里呢?
前两句,“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九月八,即九月九日重阳节的前一天。在重阳节将至未至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我花开时百花杀”,黄巢在这里用了一个“我花”以显示自己对菊花的喜爱和亲近,又用了一个“杀”字让整句诗杀气腾腾,充满死亡的气息。
在黄巢的眼中,菊花拥有顽强的生命力,这正是底层穷苦大众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所以,他在这里实际上暗示,一旦底层人民被激怒了,一旦农民起义的风暴来临,苟延残喘的大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凋零殆尽。
接着,黄巢写道“冲天香阵透长安”,这一句的杀气更重。表面上来看,这是黄巢在写菊花开满了长安,花香弥漫全城。但是,什么叫“冲天香阵”,不应该是“冲天香气”吗?因为在黄巢的眼中,菊花的香味已经变成了一列列严阵以待的军队了。
下一句“满城尽带黄金甲”更加气势凌厉,表面上使用的是拟人化的写法,把菊花形容成像是披着黄金甲的战士,但是直接理解它的字面意思也没有问题——黄巢期待底层民众成为身着金黄色铠甲的斗士能够冲进长安,对统治者进行反抗。
也就是说,这两句诗里实际上饱含了黄巢对未来的憧憬。在他的构想当中,只要时机成熟,底层大众必然能成为一道革命的洪流,摧枯拉朽般地毁灭腐朽的唐朝统治,建立起一个崭新的世界。
黄巢没有在有生之年见证梦想的实现。几百年以后,又有一位农民起义领袖,写了一首杀气更重的菊花诗,诗是这样的:“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他就是朱元璋,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如果说《不第后赋菊》代表着黄巢对底层大众的歌颂和期待,那么,后来他所写的《题菊花》则完全是书写个人理想。
在这首诗中,菊花依然是他笔下的主角,依然代表着底层的穷苦人民。
黄巢首先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菊花虽然满院子都是,但是它们却备受西风的摧残。这种冷峻严寒的环境下,连一只蝴蝶也没有了。对底层民众来说,他们面临的确实是和菊花相似的命运——他们无处不在,但是却处处受欺凌。在这种残酷的大环境下,他们孤苦伶仃,得不到任何人的同情和关注。
黄巢作为一名私盐贩子,长期和社会底层民众打交道,他自然是了解他们的痛楚的,所以他同情他们,希望能带他们走出困境。于是,便有了后面两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青帝,传说中的司春之神,主导春天的时令。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如果有朝一日,我成了掌管春天之神,我一定要让菊花和桃花一样,开放在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这暗示着黄巢对提高劳苦大众生活水平,建立大同世界的期望。也有学者认为,这两句所表达的思想,实际上代表着一种朴素的平等观。在黄巢的设想中,不论是菊花,还是桃花,都应该享受同样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
当然,黄巢并非一个完美的人。正如他最后的结局一样,他的这首《题菊花》其实就暗含着自己理想的破灭。
黄巢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让穷苦大众共享盛世呢?他的方法是,“我为青帝”,也就是说他的第一步,是让自己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者。
表面上来看,这代表着他的理想,代表着他在起义前夕,有志当好农民军领袖、带领大家一起共建新社会的决心。
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去思考这句诗就会发现,在黄巢的眼中,众生平等、共享盛世是建立在自己称王称帝的基础之上—这仍然是一种尊卑有别的等级体系。有这样的思想苗头,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黄巢会在称帝之后,不思进取、迅速腐化堕落了。
但不管怎么说,黄巢的这两首诗,如丧钟一般,敲响了唐朝灭亡的倒计时,它们代表着底层民众对统治者的不满,同时也代表着人们对建立新世界的渴望。
延展阅读
菊花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咏菊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