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禅院题壁表静谧,曲径通幽显禅意

禅院题壁表静谧,曲径通幽显禅意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唐诗2作者名:有书本章字数:2843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49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人都有表达的欲望,诗人的表达欲格外旺盛。每天发生了什么新鲜事儿,或者读书旅行生活感悟,都可以用诗歌表达出来。如果唐代的诗人们有手机、有网络,他们的微信朋友圈一定特别精彩。但是古人没有这些。那么他们诗兴大发、想要与人分享的时候,要怎么办呢?

其实拿起纸笔写下来,也是一种方式,但是编撰发表出来还是要大费一番周章。索性,哪里方便就写在哪里吧……于是,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还是经常能在寺庙、楼阁、驿站和山间的崖壁上,看到古人的题诗。比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题于西林壁上的一首诗;再比如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就是诗人崔护故地重游时写在人家田庄大门一侧墙壁上的。

这种兴之所至,随手题写于壁上的诗,叫作题壁诗。早在汉代就已经有了这样的传统,到了唐宋时期,题壁诗数量大增,一度成为文人雅士发表作品、结交朋友的一种方式,还留下过不少故事。相传,李白有一回登临黄鹤楼,本来想要赋诗一首,结果这墙壁上已经有了一首崔颢的诗。这首诗令李白叹为观止,于是他不写了,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与李白和崔颢相比,常建这个名字实在太过普通,在灿若星辰的唐代诗坛中他也算不上闪耀的明星。但是,他有一首题壁诗,在历朝历代各种版本的唐诗选集中都有一席之地,甚至还衍生出了“曲径通幽”和“万籁俱寂”两个成语——那就是《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目中的“破山寺”,又叫“兴福寺”,始建于南朝齐,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也是一座有两三百年历史的古寺。这座寺庙坐落在今天江苏省常熟市西北的虞山上,距诗人当官的地方不远。至于诗人具体在什么时候题写本诗的呢?有两种猜测,一种猜测说这首诗写于他去当官之前,因为在他的《常建诗集》中,《题破山寺后禅院》在《泊舟盱眙》之前,一般来说,诗人都是按照诗歌创作的时间来编纂诗集,按照诗歌排列的排序,他应该是在去盱眙当县尉之前就已经在破山寺完成了本诗。还有一种猜测是,这首诗歌是写于常建辞官之后,他离开盱眙,寄情山水,因为无事一身轻,可以专心参禅礼佛,于是才能写下如此清新雅致的诗篇。

创作时间并不重要,这首诗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它变通的格律和它所创造的意境。首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用了流水对,“清晨”对“初日”,“古寺”对“高林”,勾勒出清晨时分山间光影斑驳的景色;两个动词,“入”字由远及近写出了诗人踏进寺庙的动态,“照”字将旭日东升的勃勃生机刻画了出来,一下子又将镜头由近向远拉开来。诗人与初升的太阳一起来到这林间古寺,阳光还不算耀眼,倾泻在高高耸立的山林之上,画面明媚清亮,初日的暖光中伴着清晨的微冷,山间一片静谧祥和。这里的“高林”其实不仅仅是指树林,因为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地方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算是为下文做了铺垫。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承接题目中的“后禅院”三个字,同时延续首联中诗人的行进路线——沿着弯曲的小路,诗人走到了更加幽静的后禅院,僧人在繁茂的花木丛中参禅。大文豪欧阳修非常喜欢这一联,在青州的一处山斋里过夜休息的时候,还专门去亲身体验“曲径”两句所描写的意境,并进行仿写,但是怎么写都写不出来那个味道。就像李白对着崔颢的诗自叹不如,欧阳修也说自己“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两句的好,不在于所描摹的景物如何精美,遣词造句如何有巧思,而在于诗人营造出了飘逸清雅的意境,在于诗句能让人身临其境、感诗人之所感,所以说“难在造意”。

除了造意功夫了得,这两句还在格律上做了一个变通。一般来说,律诗的创作有很多固定的要求,其中一个是说,首联可以不对仗,但是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但是有一种写作手法叫作“偷春格”,就是提前把第一联对仗了,第二联就不用对仗了。比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前两句对仗工整,到了“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故意突破格律而为之。《题破山寺后禅院》也采用了这种变通之法,使得前两联浑然一体,清韵自然,被后代文学评论家津津乐道。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诗人抬头仰望,青山在阳光照射下越发生机勃勃,鸟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歌唱;走到水潭边,只见潭水清澈,倒映着周围景物和自己的身影,心中的一切凡尘杂念顿时消失殆尽。这两句的妙处在于“悦”和“空”的使用,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山间阳光使飞鸟更加欢悦,潭中倒影让人心无杂念——这两句就是给没有生命的“山光”和“潭影”做了拟人处理;如果按照常识去理解——飞鸟因山光照耀而心生喜悦,人心因凝望潭影而清澈无尘——这两句就是运用倒装,让表达更加灵动。无论哪种理解,都是诗人把内心情感投射于自然景观的结果。所以,唐代文学家殷璠盛赞这两句,认为它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尾联两句“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以寺院钟声衬托山林寂静,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钟磬,指钟和磬,古代礼乐器,诗人听到钟磬之声,驱散了周围的杂声杂念,仿佛洗涤了心灵,深邃而超脱。这两句虚写万籁俱寂,实写心灵感悟;虚写钟磬之声,实写心灵体验,借虚写实,深邃绵远。清代大学士纪晓岚点评此诗“兴象深微,笔笔超妙,此为神来之候”,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能得到诸多文学名家的称赞,那么作者常建本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常建的生卒年月,史书中均无明确记载,只知道他长期游历长安。开元十五年,常建考中进士,和王昌龄同一榜。在进士及第大概八年后,他终于得到了一个九品盱眙尉的官职。三年任期一满,他便辞官远游,参禅悟道,寄情琴酒山水,后来他大概隐居在鄂渚的西山,再未涉足官场。

《唐才子传》说他“仕履颇不如意,遂放浪琴酒,有肥遁之志”,寥寥数笔,说明他与大多数闻名于世的唐代诗人一样,胸有鸿鹄之志,无奈一生沉沦失意。

常建所交游的友人中也无显贵之士,只与王昌龄互为知己,有文字相酬。在他们中举之后的三十年后,王昌龄去世,常建专门去吊唁并作《宿王昌龄隐居》:“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与常建的所有诗歌一样,这首诗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即使是吊唁知己的诗也不曾见悲恸欲绝之情。这才是悟道通透的真隐士。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对于古人来说,诗与远方可以同时拥有。心中有诗,眼前所见皆可成诗,古寺、山光、曲径、潭水皆是诗;心中有远方,目光所及皆是远方,万籁俱寂,唯余钟磬。对于常建来说,这幽深之处的禅房便是自己心中追寻的静谧之地。

延展阅读

江上琴兴

常建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