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detail.png)
![](/read/listen.png)
浪子有悔金不换,野渡无人舟自横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唐诗2作者名:有书本章字数:3150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49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中唐时期禅宗思想在诗歌界的盛行,加上安史之乱过后,社会矛盾进一步加深,很多文人对政治感到失望,开始追求“隐逸之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清远诗派”的柳宗元与韦应物。虽然两人的诗作都是清雅淡泊,但是因为生活经历与个人性格的不同,他们的作品风格又各有千秋。
明代著名文学评论家胡应麟认为,韦应物清而润,柳子厚清而峭。这个“峭”是形容柳宗元的诗,文辞遒劲有力,意象幽僻冷峻——这一点从他的代表作《江雪》中可见一斑。而韦应物的诗很清幽,但是有温润细腻、沁人心脾的美感,代表作《滁州西涧》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些特点。
一场淡淡的春雨刚过,青色的石阶上面,微微显出一层黛色,鸟儿在树上啁啾,被雨露浸润过的声音愈发清脆;在这翠绿幽深的山谷深处,隐隐传来潺潺的流水声;顶着露珠的小草,静静地生长在水边,草丛中弥漫着一层渐渐消散的水雾;山涧中翠玉色的水纹,涌动着温润的波光。
一位神色自若的男子,着一身素衣,立于溪边,望着眼前的景色,目光悠远而淡然;他的衣衫和鞋袜都被山中的雨水打湿,而他却不以为意,兀自站在那里。不知过了多久,好像自己就是这如画的美景中的一部分。这时,他的目光被一只漂浮在水中的小舟吸引,眼睛里闪着赤子般明亮的神采,于是,不自觉地轻轻捻须,吟出了这首山水名篇。
他,就是韦应物,一个人生跌宕起伏,却淡泊如水的诗人;他,前半生是浪子,放荡不羁;后半生是隐者,隐于闹市;入世,他是深情的丈夫、慈爱的父亲、勤政的父母官;出世,他是漂泊的浪子,“我有一瓢酒,足以慰风尘”,“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更是他余生所求。
那么,这样一个才情与思想兼备的文学家,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呢?
韦应物的祖父是武则天时期的宰相韦待价,父亲韦銮曾任宣州司法参军,韦应物十五岁就成了玄宗身边的贴身侍卫。这样显赫的出身和皇家的荣宠,让他觉得自己不需要努力,也能无忧无虑地享受人生。于是,他的少年时期,一直过着声色犬马,甚至是横行霸道的生活。就像他后来回忆的那样:“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时代和环境,造就了这样一个浪荡子。
如果命运不曾用一声惊雷将他震醒,或许,他会一直这样纸醉金迷,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现在的我们也将永远都没有机会知道他的名字。那时候,包括天子唐玄宗在内的所有人,都沉醉于“大唐盛世”的幻梦中,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一场血腥的灾难已经悄然酝酿,并从此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这就是那场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
他在《逢杨开府》中写道:“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两府始收迹,南宫谬见推。非才果不容,出守抚茕嫠。”彼时的韦应物,在玄宗去世、家道中落后,受尽了冷眼。那些从前依靠他,甚至是他所蔑视的人,都开始嘲笑他,欺负他,或落井下石,或伺机报复。这一切,都让这个曾经衣食无忧的公子哥掉落凡尘,看到了现实的残酷与辛酸。经历了这次劫难之后,韦应物才明白,祖上的荣耀和繁华,都只是镜花水月,只有自己用双手挣来的,才是让他自立于这个世界的根本。
于是,他幡然醒悟,开始发奋苦读。同时,他幸运地遇到了一生的挚爱——同样出生于士族大家的妻子元萍。妻子给了他一段幸福、安定的生活,让他能够更加安心读书,投身仕途。“浪子回头金不换”,他本出身于名门望族,少年时虽没有读多少书,却也受过书香的浸润,加上他天资聪颖,一番苦读之后,终于为仕途开辟了一条通道。
可是,就在他刚刚崭露头角,准备施展才华的时候,与他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妻子却突然离他而去。他黯然伤神,睹物思人,所经之处都是她的气息。为了纪念妻子,也为了安放自己心中的伤痛,他写了很多悼亡诗。
这些诗句椎心泣血,千年之后也能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悲恸。妻子的墓志铭,也是韦应物亲手写上去的。其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每望昏入门,寒席无主,手泽衣腻,尚识平生,香奁粉囊,犹置故处。”你走以后,一切都还是原来的样子,只可惜我们已经阴阳相隔,无法再见了!
韦应物是个深情的丈夫,更是个慈爱的父亲。妻子离开后,他历经辛苦,独自抚养几个子女长大成人。可是孩子大了,总要离开自己。大女儿成年以后,韦应物精心为她挑选了家世、人品、才学都是一等一的良婿杨凌。可就算是这样,看着女儿即将离开这个生活了十几年的家,他还是忍不住悲从中来。
在女儿出嫁之时,韦应物写下了《送杨氏女》:“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虽说古人表达情感比较含蓄,但是从这首《送杨氏女》可以看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古今相通的。
历经半生沧桑,看过了人生太多的起落无常。这些经历,让他慢慢褪去了少年时的狂放和稚气,四十岁以后,韦应物变得更加恬淡和悲悯,更加关心民间的疾苦。
公元783年,四十七岁的韦应物来到滁州任职。在一个暮春的傍晚,一场春雨刚过,他一个人漫步田野,不知不觉,来到了一个幽深的山涧,看到了一幅寂静幽深、旷远恬淡的画面,信手写下了《滁州西涧》。
首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以“独”字作为开头,既可以理解为诗人只身一人,为全诗奠定安静寂寥的基调,又可以和“怜”放在一起,表示“唯独喜爱”,喜爱水边生长的幽幽青草。用“幽”字来形容草,描绘出了草郁郁葱葱、幽深隐蔽的样子。
次句“上有黄鹂深树鸣”,空中又传来黄鹂在树荫深处鸣叫的声音。“深”字和“幽”字遥相呼应,让整个环境显得更加悠远宁静。同时,幽草长在“涧边”,黄鹂鸣于“深树”,由下到上、由远及近,空间的层次感分明。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急”字和“横”字,更是在动静结合中,体现出超然的平衡与清幽。尤其是全诗的诗眼“自”,更是韦应物诗里的常客,像“芳树自妍芳,春禽自相求”,“百草无情春自绿”等,都是把诗人这种悠闲自得,又超然物外的境界,浓缩到了一个“自”字中。
这幅画面,其实就是韦应物内心世界的投射,此时,他的心境就如这雨后的西涧,没有尘世的喧嚣,只有悠远、宁静和淡然。
785年,韦应物离开滁州,做了江州刺史。虽然政务繁杂,很是辛苦,但他丝毫不敢懈怠,始终恪尽职守,为当地的百姓分忧解难。后来,他又出任苏州刺史。这座古老而又秀丽的城市,让韦应物觉得陌生而又熟悉。他开始喜欢上了这里的一草一木,在《登重玄寺阁》中,难掩他对这座城市的喜爱:“始见吴郡大,十里郁苍苍。山川表明丽,湖海吞大荒。合沓臻水陆,骈阗会四方。俗繁节又暄,雨顺物亦康。禽鸟各翔泳,草木遍芬芳。”
一个人越是有良知,就越会反省自己。韦应物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尤其是当他见过了太多饱经战乱的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得苦不堪言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应该勤勉政务,勇于任事,才无愧于百姓的信任,无愧于自己的职责。于是他写出了“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样的诗句。
公元791年,韦应物在苏州任期届满,等待着朝廷分配。可由于为官清廉,离开署衙后他不仅没有房子住,也没有回京路费,而且朝廷的任命又迟迟下不来,于是,他只能寄居在苏州无定寺。不到一年,五十六岁的韦应物没等来朝廷召唤就撒手人寰了。
生于京城贵胄之家的韦应物,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生性淡泊恬静的他,却始终有着悲悯情怀和超脱的隐士之风,最后生命也停留在了普度众生的寺庙。这与其说是一种偶然,不如说是上天在冥冥之中,让他在坎坷的一生中,完成了自我救赎。
延展阅读
东郊
韦应物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观田家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