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一将封侯生民死,一朝及第苦命甜

一将封侯生民死,一朝及第苦命甜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唐诗1作者名:有书本章字数:2824更新时间:2024-05-30 14:18:26

己亥岁感事

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时期,唐王朝国力日趋衰落。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各种内部斗争加剧,本已千疮百孔的唐王朝更加摇摇欲坠。官场的腐败,使大批文人志士被拒于仕途之外,他们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即使有幸跻身仕途,也同样难以施展抱负,反而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频遭挫折和打击。

沉重的失落感,导致晚唐文人对官场政治日趋冷漠麻木;纷乱的时世,又给他们的心灵蒙上一层浓重的感伤。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面前,从军出塞再也激不起诗人们的豪情壮志,反而变得阴森可怕。

诗人们不再希望通过武功封侯拜相,也不再为王侯将相歌功颂德,而是转向忧国忧民,从悲悯的视角去描写战争带来的苦难,把边塞与死亡连在一起以揭露统治集团的腐败。边塞诗的风格也因此变得色彩阴郁、景象悲苦、意绪低沉。

在古代,很多读书人一辈子都在等一个机会,一个功成名就的机会,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曹松便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出生在安徽桐城的一个贫寒家庭,和无数寒门子弟一样,科举中第几乎是他跨越阶层、反抗命运的唯一出路。

曾经的他意气风发,兴冲冲地打马长安街头。在《长安春日》里,他曾这样描述自己参加科举考试时的兴奋心情:“浩浩看花晨,六街扬远尘。尘中一丈日,谁是晏眠人。”

可惜的是,他并没有如愿以偿,“徒云多失意,犹自惜离秦”。落第的曹松像浮云一样,悻悻地离开了长安,他很失意却没有熄灭内心的热情,仍潜心修业、刻苦读书,并写下了“看云情自足,爱酒逸应无”的诗句,来安慰自己。

在前往考场的路上,他总是骑着一头毛驴,将书箱搭在驴背上,怀揣着梦想踽踽前行。就是这样一个奔波在科举路上的背影,一走就是几十年。期间,他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人生的大好年华与诗书相伴,也在考不中的乌云之下,一天天逝去—功名,是他求不得,但是一定要追求的太阳。

公元874年,李唐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终于让底层人民不堪重负、揭竿而起。王仙芝起义爆发后,迅速发酵,四方群众争相加入。起义军势如破竹,战火旋即燃遍中原地区,并很快蔓延到了江汉流域。

大唐的江山已然风雨飘摇,此时的曹松还在为下一次科举做准备。为了躲避战乱,他不得不背井离乡,加入战争移民的队伍之中。可是无论逃到哪里,他都书不离手、诗不离口,因为心中的梦想没有熄灭,所以只要有机会参加考试,哪怕山高水远、烽火连天,他还是会千里迢迢赶到考点,以图一考成名。

在漫长的漂泊生涯中,曹松也有过几天安生日子。拜建州刺史李频所赐,曹松短暂地有了一个落脚的地方。后来李频病逝于任上,失去了依靠的曹松,进入山林过起了隐居的生活。隐居期间,他倾心于佛教禅宗,试图将世俗的一切名利荣辱、是非得失全部放下,以求得内心的超脱。然而,国家之乱尚未平定,一个有强烈功名抱负的读书人,又如何甘心呢?

唐僖宗任命高骈为镇海节度使、诸道行营都统等,镇压黄巢起义军。曹松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想到了在战争中死去的无辜百姓与士兵,也想到了那些凭借杀戮封侯的将军,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首《己亥岁感事》。

曹松诗文的风格“似贾岛,工于炼字,意境深幽”,这些特点在这首《己亥岁感事》中都有所体现。

第一句“泽国江山入战图”,以“泽国江山”代指江汉流域,“入战图”说明这里已经成为战区。曹松并没有直接写江汉流域的惨烈战争,而是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将战火熊熊的山河描绘成一幅画卷,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我们透过这幅“战图”想象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只此一句,不仅营造了战争激烈的氛围,又能让我们感受到战争的无情和人民的疾苦。

随着战争而来的便是生灵涂炭。作为战争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悲天悯人的曹松自然而然想到了战火之中的黎民百姓,不禁发出“生民何计乐樵苏”的感叹。

砍柴为“樵”,割草为“苏”,“樵苏”在这里指代平民百姓砍柴割草的底层生活。以“樵苏”为生计本就十分艰辛,无乐可言,然而现在百姓们流离失所,在生死之间挣扎,就连原本艰辛的“樵苏”生计,都已是可望而不可求。这种求而不得的失落,是每一个底层“生民”内心的真实写照。

曹松从最普通的生活细节着手描写,足以见得他对百姓的同情。同时,此句中的“乐”字更是将“生民”心中的落魄之感无限放大。“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原本艰辛的生活,却已是得不到的快乐,这种无奈的不幸,着实耐人寻味。

紧接着三、四句就自然而然地吟诵出了沉痛的呼告:“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请你不要再提封侯的事情了,一名将领的功成名就,要牺牲多少人的生命啊!这是曹松的呼告,也是无数“生民”的心里话。

这里的“封侯事”是说高骈被封为镇海节度使之事。古代战争常以取敌人首级的数量来评判功绩,高骈因大破起义军而升官,看似是荣耀门楣的功绩,实际上却是由无数生民的枯骨堆积出来的。

一个“凭”字,意在“请”与“求”之间,语调比“请”更强,比“求”更软,更符合诗人心中的无奈与悲苦之感。词苦声酸,全由一“凭”字表现出来,足见曹松炼字之精。

末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更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同样也是唐诗中的名句。这句诗中没有生僻字,意思也十分简单,但它却有着丰富的含义。在曹松之前,也有类似的诗句,比如,张 在《吊万人冢》中写道“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刘商在《行营即事》中写道“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

张 、刘商以及曹松的诗,都流露出了对“封侯事”的不齿,但曹松此句之所以更广为人知,是因为他不一样的表现手法。“一将功成万骨枯”在一句话中运用了两处十分强烈的对比:“一”与“万”的对比反映了战争波及范围之广;“功成”与“骨枯”的对比,将加官晋爵后的春风得意与荣耀的背后是杀戮与罪孽捆绑起来,强烈的反差形成了巨大的讽刺,骇人的程度直击人的灵魂。

这句诗与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谓是异曲同工,都用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抨击,对民众苦难的同情,很具有时代感。

整首诗前三句语气都比较委婉,多是侧面描写,而最后一句直抒胸臆,直接说出了对封侯之事的不齿,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能写出如此名句的曹松,最终还是得到了他追求一生的功名。只不过,他的日出晚一些……

唐昭宗天复元年,在经历了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六位皇帝,参加了五十多年的科举考试之后,古稀之年的曹松终于考中了进士,还被委任为校书郎,后任秘书省正字。风烛残年的曹松,只做得两年官便与世长辞了。六年后,大唐王朝也不复存在……

其实,曹松能够登科及第,纯属巧合。那一年,恰逢宦官韩全诲谋反失败,唐昭宗死里逃生,龙颜大悦,特地开恩从落榜的学子中选择一批“孤贫屈人”赐予官位。年逾古稀的曹松就这样被选中,与另外四位白发苍苍的高龄考生一起,被赐为进士。说白了就是皇帝可怜那些家境贫寒、屡考不中的可怜人,给个面子,布施恩典罢了,所以后人戏称这个特殊的题名榜单为“五老榜”。

虽是个白头进士,虽然被后人戏谑,但曹松毕竟还是登了榜的,想想千百年来,又在多少人考白了头发,却最终带着一声叹息走进坟墓,这样看来,曹松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