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唐诗1作者名:有书本章字数:2903更新时间:2024-05-30 14:18:23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开元二十四年,正值大唐盛世,整个国家都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气象。这一年,二十五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落榜了。为了散心,他决定开始一段游历生涯。

当时,杜甫的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担任司马。因此,杜甫先去兖州看望了父亲,然后以兖州为中心,四处漫游。

这一天,杜甫骑着马,来到了泰山脚下。远远看去,泰山高峻雄伟,气势磅礴,难怪被称为五岳之首、五岳独尊。正值人生中最朝气蓬勃年华的杜甫,还没有经历过太多苦难,他对未来有很多积极的设想,满心都是报国安民的期许和志气,面对高大雄伟的泰山时,这股豪情喷薄而出,于是他挥笔写下了一首五言律诗《望岳》。

写完之后,杜甫收好诗稿,准备找个地方歇歇脚,好好品味一下自己的新作。他走进泰山脚下的一间小茶馆,茶馆里客满为患,几乎没有空位置了。杜甫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单独占着一张桌子。于是他走过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行了个礼,随即在桌边坐了下来。

老人对杜甫上下打量了一番,开口说道:“看样子你不是本地人吧。”杜甫笑着说道:“在下巩县人。到这里来,是想趁着年轻,游历四方,多看看神州大地的壮美河山。”老人听了,捋着胡子称赞道:“不错,少年人就应该志在四方。怎么样,今天看了泰山,有什么感受?”

杜甫便将刚才创作的《望岳》拿给老人看。老人眯着眼读了一遍,称赞道:“好诗!全诗不用一个‘望’字,却又处处扣紧题目中的‘望’字。起笔先是远眺,远眺已生赞叹之心,于是近望。近望则见泰山的神奇秀美,于是便细望。细望尚且余兴不减,于是便起了他日登临之心。昔日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你也要登泰山而一览众山小,年轻人有如此远大的志向,他日必有成就。”

这位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北海太守李邕。在当时,李邕的名气可谓家喻户晓,他既是天下闻名的书法家,也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周边老百姓家里如果父母去世了,都要到处托关系找李邕写碑文,这对家族来说是莫大的荣耀。

德高望重的李邕能对杜甫有这么高的评价,是因为青年杜甫用这首诗,描绘出了泰山的气势磅礴与雄伟壮丽,表现出诗人希望登上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以及对前程的乐观和自信,这让李邕不禁赞不绝口。

诗的开头就先提出一个设问:“岱宗夫如何?”你如何评价泰山?然后用“齐鲁青未了”来作答。既说明了泰山所处的位置,又将泰山的绵延浩大表现得淋漓尽致。七百年后的大书法家莫如忠还赞叹:“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接下来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用“钟神秀”再现泰山的奇秀之景,诗人用一个“钟”字,表现出自己对泰山的钟爱与赞美,“神”代表着变化莫测,“秀”乃包含万物;“割昏晓”的“割”,表现出泰山雄伟而阔大的气势,写出了泰山瑰丽至极的景象,这一实一虚,一静一动,使泰山充满活力。

如果说前四句写的是极目眺望,那么接下来的五、六句则写出了严格意义上的“望”—“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摹写的是朗秀明丽的舒旷。想想看,彩云飞逸,缭卷于广宇,襟怀何其浩渺;高鸟归飞,天阔任展,荡气回肠,“舒旷”二字随即跃然纸上。“生层云”的“生”是实字活用,“决眦”是望得入神,写出了诗人忘情的神态。

的确,初登泰山,诗人放眼远眺,飞鸟的翅膀收敛起朝霞和晚云。面对如此宏大的景观,很难不生出对天地壮阔与永恒的敬畏,以及对自身渺小和卑微的感觉。但是杜甫却用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借景抒怀,既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也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能登顶而小天下的雄心壮志。

其实,杜甫一共写了三首《望岳》,分别咏的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和西岳华山。其中,咏华山的《望岳》写于中年时期,尽管也写到了胸中的抱负,却与咏泰山的《望岳》有着天壤之别。

那是唐乾元元年六月,杜甫刚刚被唐肃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华州在今天的陕西华县,从长安城西门—金华门出城,杜甫在赴华州上任的途中,写下了第二首《望岳》:

西岳崚 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厢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杜甫这是在谴责唐肃宗的不义:在国事艰危之际,那些冒死投奔的忠良之臣,理应得到皇上的信任,可是皇上却贬斥这样的忠臣,难道这是明君应该做的事吗?对于那些忠心报国之臣,皇上一会儿任用,一会儿又贬谪,这样反反复复,真是让人心寒!

当满腔忧愤的杜甫经过华山时,其所历人事的影像便自然而然地与山岳形象叠合在一起了。

少壮时,对君主如同万物对于太阳般的仰慕之情至此已经烟消云散,他开始以现实的凝重的目光观照自然和社会,以冷静的客观的态度省视自身。诗的中间两联,具体描写华山之险,“无归路”“有一门”,华山的山势已经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不禁令人望而生畏。

诗的最后虽也表示了“凌绝顶”的心愿,但已没有早年登泰山的昂扬气概,含有迟疑和不定意味的“稍待”也替代了表现自负自信的“会当”。

困顿的生活过早过多地透支了杜甫的健康,人到中年,他已是百病缠身,满头白发,要攀登如此险峭的华山,就不能不冷静地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了:更何况当时黄天暑地,天气的炎热和政治局面的焦灼将诗人郁蒸得烦闷异常。

在经过郑县亭子时,他看到:燕巢旁边,成群的野雀欺凌燕子;花丛下面,潜伏的山蜂远追行人。本是自然天机,却涂上了浓浓的主观感情色彩,诗人心情之潦倒与恶劣可想而知。

燥热的天气简直让人发狂,对秋风的翘盼也就顺理成章了。“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既是写实,又是隐喻。

“凉冷”既指自然气候的凉冷,也指政治气候的凉冷;“白帝”既指西岳之神,也指唐肃宗。到此,杜甫已经非常明确地发现,皇上的生杀予夺本不需要理由,因此对于那些是非曲直已不必多问,对于未来的路该怎样走,反倒是该好好地思虑一番了。

未老先衰,书剑飘零,早年定下的两大人生目标犹如雾里花、水中月,那志存高远的少年情怀,就这样被中年思虑送走了。

然而,“高寻白帝问真源”,诗人对理想的热情并未减少。正是这种执着与坚定,使诗人在流落漂泊的漫长岁月里,精研诗艺,不改其乐,创作出无数动人的诗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博大的情怀,渴盼着明君贤臣的复出和清明政治的重现。

登高远望,思古咏怀,伟大的诗人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却始终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他写出了“三吏”“三别”这样被称为“诗史”的篇章,然而在仕途上,却是郁郁不得志,一生颠沛流离。

这两首《望岳》,不仅写出了山川景物的不同风貌特征,而且寓情于景,把诗人壮伟的理想、坎坷的遭遇、忧愤的情愫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少年心事,中年思虑,诗人前半生的政治理想,如同一条河流,不同河段的高狭深广不尽相同。

心怀天下却怀才不遇的杜甫是痛苦的。这痛苦让他从一个“会当凌绝顶”的意气少年,走到“车厢入谷无归路”的地步。杜甫最终未能实现心中的理想,却留给世人可与山岳争衡的诗歌。

延展阅读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