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登高黄鹤楼,望远怀乡遣忧愁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唐诗1作者名:有书本章字数:3106更新时间:2024-05-30 14:18:22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高望远,凭吊古迹,这是中国传统文人印刻在骨子里的习惯。但在登高的过程中,他们又不只是饱览风景、放松心情,还要抒发心中感想,排解心中烦闷,于是便提笔作诗,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这些诗篇,并未因岁月流转而味道寡淡,反而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与感悟。
在有唐一代,涌现出众多以“登高”为题材的名篇佳作。比如,崔颢的《黄鹤楼》便是其中翘楚。若说唐代是一个浪漫、张扬、恣肆表达自我的朝代,那么,出身于顶级门阀士族家庭的崔颢无疑就是活得最飞扬、最潇洒、最畅快的那个。日日饮酒欢歌,崔颢早年的生活里流淌着酒香与脂粉香,他随意挥毫作诗,以纵横才气博得佳人一笑。这些以闺中情趣为内容的诗作,为崔颢赢得了浅薄浮艳的诗名,没有给别人留下什么好印象。唐代书法家李邕听闻崔颢颇有才气,便邀请他来到家中做客。可是当李邕看到崔颢写的那些香艳诗篇后,这位正统文人便对崔颢极为不满,一直嚷嚷道:“小儿无礼!”从此断了与崔颢的往来。
崔颢早期的官场生活并不如意。由于他诗名不显、人品不彰,得不到朝臣推举,因而他在仕途上也极为不顺。尽管中了进士,可他却无法在朝中立足。远离长安城的崔颢,开始了他浪迹江湖的日子。
在外人看来,崔颢这二十年的漂泊生涯过得实属不易。可是,在这漫长的漂泊生涯中,崔颢却饱览名山大川,一路开阔视野。有了此番经历后,他不再是以往那个在温柔乡里醉生梦死的浪荡才子了;他的诗歌作品,从题材内容到语言风格也呈现出极为明显的变化。长达数年的边塞生活,极大地开阔了崔颢的眼界,他不再满足于创作以往那些描写闺阁情趣的诗文,而是以奔放雄浑的诗句歌颂边塞将士的勇猛。
如果要论气势恢宏雄大、艺术成就高妙,那么《黄鹤楼》一诗当为唐人七律第一。
传说中那脱凡成仙的得道真人在此乘着黄鹤远远飞去后,这里便只留下一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飞去之后,再没有返回此处,千百年来这里只有朵朵白云飘悠而过。在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清晰可见汉水北岸的碧树;芳草茂盛的鹦鹉洲更是看得分外清楚。此时已近黄昏,我却不知哪里才是我的故园,望着烟波浩渺的江面,更加增添了心中的烦愁。
崔颢的这首诗作不仅成为题咏黄鹤楼的绝唱,更成为唐人登高题材诗作的典范。据说,李白与杜甫同游黄鹤楼时,李白被眼前美景触动,便想题写诗文抒发情感。然而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一诗时,直接摆手作罢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来,李白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传说就是为了与崔颢的《黄鹤楼》一较高下。
连“诗仙”李白都如此夸赞,可想而知,崔颢这首诗的影响有多么深远。当然,也有人认为,李白并没有做出这样的“事迹”,他与崔颢“斗诗”一事,也不过是民间传说,不足为信。但对于我们今人来说,这个流传许久的故事,反倒是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崔颢的过人才气及这首《黄鹤楼》的艺术魅力。
说到《黄鹤楼》这首诗的妙处,那么首先便要从它独有的美学意蕴入手分析。昔日的仙人乘着黄鹤远去,本是虚无缥缈之事,崔颢以此虚幻之事起兴,给诗歌营造出一种无尽想象的艺术空间。传统文人作诗,讲究的是含蓄美。一语点破道尽固然觉得畅快淋漓,但这毕竟不是传统诗词最高的艺术境界。像《黄鹤楼》中的首联二句,将虚幻之事与现实之景结合起来,打通古今,给人以突破时空局限的艺术美。
再看颔联两句,远远飞去的黄鹤本已是虚无缥缈,而空中那千载流转的白云,更是将这种缥缈之感推向极致。我们不妨展开想象的翅膀—悠悠天地之间,没有什么事物是可以恒久留存的,不论是昔日的黄鹤还是今日的流云,一切都在变化着、逝去着,正是因为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人类个体的存在和感受相对于无涯的历史长河来说也不过是须臾片刻,因此,站在黄鹤楼上的崔颢才会产生无尽空虚的人生体验。
可是,正因为人生有限,才更应该趁早建立功业,以免老来落得个懊悔的下场。无奈的是,崔颢本人并没有趁年轻时实现身为一个读书人的个体价值,而是沉湎于酒色、流连于闺阁。或许,他在登上黄鹤楼,眺望远景时,心中也曾产生过一丝丝悔恨吧。
崔颢在黄鹤楼上停留的时间可真不短。颈联里所谓“晴川历历汉阳树”,说的便是明媚阳光照耀下,江面呈现出一片晴明;而到了尾联中却说“日暮乡关何处是”,日暮便是太阳西斜的黄昏时分。从时间上的推移和转换可知,崔颢来到黄鹤楼绝非如同现在的网红博主那样只为在景点拍照打卡,而是登高怀古思乡,再反思一下过往,思考一下人生。
登高远望,欣赏优美景色,本来可以怡情悦性、振奋精神,可是崔颢在登高远望的过程中,反而生出了这许多忧愁。面对满眼美景,内心却泛起了愁绪,难道崔颢是因为思念故土、思念家乡吗?并不全是。
生于世家大族的崔颢,头顶着“博陵崔氏”的光环,虽然过着富足逍遥的生活,可是他在仕途上始终不得志,这对于旧时的读书人而言,可谓是极为忧伤的事情。
宦海浮沉,很容易磨掉一个人的心气。尤其是像崔颢这种出身好、才情高并且还有些自命不凡的传统士人,更是因此而心情郁闷。
在盛唐时期,多少文人把建功立业视为毕生的追求与渴望。崔颢也不例外。尽管他的青年时代如此放浪形骸,可到底他骨子里也始终秉持传统文人的价值取向,以仕途功名为重。而在此后数十年辗转漂泊的羁旅生涯中,崔颢从他个人的小天地中走出来,随着眼界的扩展和经历的丰富,他开始由衷地希望能够做些什么,并不再是简单地追求功名。
然而,现实并未对这个心怀壮志的诗人温柔相待。转眼间,崔颢已不再年轻却依然壮志难酬。他如何不忧愁呢?在这忧愁烦恼之中,既有心有壮志不得实现之烦闷,又有长年远离家乡故土之思愁。如果将崔颢内心的愁苦,放置在首联虚实结合的意境中,那么这愁苦便得到了无限的延展,这意境便平添了一层灰暗的色调。今人读来,依然会被这沉甸甸的愁绪所感染。
不过,崔颢在诗中虽然抒发了世事无常的感受以及心中压抑许久的愁绪,可整首诗依然呈现出一种苍莽壮阔的美感。这大概是因为,生活在那样一个恣意舒展的时代里,诗人哪怕个体仕途不得志,也依然保留着壮志情怀。旧时文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崔颢的《黄鹤楼》便是彰显时代气息的典范之作—它雄浑开阔、气象万千,既富于色彩缤纷的美感,又具有豪迈纵横的意境。
站在高耸入云的黄鹤楼上,不仅可以观赏壮丽的远景,更可以感受世事的变迁。我们在崔颢的诗作中,亦可见出后世无法复制的盛唐气象。在这样的时代里,即便是失意文人,也保持着内心的余温;即便是满怀忧愁,也不减内心的志气。崔颢作此诗时,即景生情,一气呵成,诗中不见任何矫饰,唯见一片真挚情感。越是真实的,越是经得起时光的锤炼。直到今天,我们读来,依然深有触动,这便是真情实感才具有的文学魅力。因其情感真挚,我们见诗如见人,所以更觉得《黄鹤楼》一诗兴味无穷,值得反复吟咏、品读。
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不论是从这首诗中体现出的美学意蕴,还是从诗中流露出的真挚情怀,我们都可以由一首诗而领略到唐诗创作的巅峰水准以及盛唐文人的精神境界。
延展阅读
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
孟浩然
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
洲势逶迤绕碧流,鸳鸯㶉鶒满滩头。
滩头日落沙碛长,金沙熠熠动飙光。
舟人牵锦缆,浣女结罗裳。
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
君行采采莫相忘。
望黄鹤楼
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