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义愤檄武 ,一戎衣何日定天下(2)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唐诗1作者名:有书本章字数:1904更新时间:2024-05-30 14:18:21
机会终于来了。公元684年,徐敬业反对武则天的临朝称制,在扬州起事,讨伐武氏。骆宾王总算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他二话没说,直接去了扬州,投靠了徐敬业,并在起义队伍中担任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既然要干大事业,那就得拿出点儿真本事,于是骆宾王慷慨激昂地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檄文—《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也就是通常说的《讨武曌檄》。
檄文就是宣战书,由于体裁的限制,一向难出佳作。但骆宾王这篇檄文,短短四百余字,写得斗志昂扬、铿锵有力,而且引经据典恰到好处,抨击讽喻入木三分,历数武氏累累罪行,堪称古今檄文之极品。
尤其是篇末“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直言先帝的坟土尚未干透,我们的幼主却不知被贬到哪里去了。简简单单一句话,既表明己方是大义所在,也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武则天的篡逆之举。这话恐怕只有天才煽动家才能说得出来。就连武则天自己,读到此处也不禁拍案叫绝,还惋惜地对身边的大臣说,骆宾王这样的才能,却不能为我所用,这实在是宰相的过错啊!
酣畅淋漓地骂完武则天,骆宾王也没闲着,他一边帮忙招募义军,一边忙着宣传起义工作。看着日益壮大的队伍,他对复唐大业充满了希望。
那是深秋的一个清晨,秋风萧瑟,白露成霜。扬州城虽然仍如往常一样安静,但在这安静之下却是暗流涌动。此时反抗武则天的义军正在向扬州迅速进发,武则天也派出大军前来扬州镇压叛乱。两军相遇,大战一触即发。
这时,骆宾王漫步登上了扬州城楼,眺望远方。他见到远处的江面水汽弥漫,义军将士们严阵以待,一时兴起,吟诵出《在军登城楼》这篇千古佳作。
这首《在军登城楼》遣词造句有一股磅礴的气势,正如《神雕侠侣》中那把大巧不工的无锋重剑一般,能让人在极其平凡的文字之中,感受到深沉的力量。
迎着冷冽的风,骆宾王登高远望,把我们的视线带到了远处的江面。前两句“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与荆轲在《易水歌》中所吟唱的“风萧萧兮易水寒”暗合。或许那时的骆宾王也想到了当年刺秦的荆轲,两人都背负着挽狂澜于既倒的重大使命。面对强敌,他们也都有着视死如归的决心。二人的诗句不约而同地描写出了一种风冷水寒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寂寥凄冷的氛围,给人以肃杀之感。
随后,骆宾王又自然地将我们的视线拉回到眼下,他看到身着戎衣、严阵以待的将士,对未来的胜利充满了信心。这样的信心使骆宾王仿佛看到了不久之后,自己将会在长安与将士们一起载歌载舞的场景。“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自然而然地吟诵而出,视角由远及近,情绪也从凄冷萧索变成了满腔热血,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自信、坚定的力量。
这首诗虽然短,但是与《讨武曌檄》一样,不仅在情绪表达上非常饱满,而且引经据典恰到好处,了解典故的内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骆宾王创作此诗时的意图与情感。
第一个典故在“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这两句中。骆宾王借用了梁元帝萧绎《讨侯景檄文》中的“信与江水同流,气与寒风俱愤”,来抒发自己对武则天的愤怒之情。
故事是这样的,侯景是南北朝时期东魏的叛将,被南朝的梁武帝萧衍收留。后来,梁朝与东魏两国通好,侯景担心东魏要求梁朝将自己交出来,于是恩将仇报,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攻占了梁朝都城,俘虏了梁武帝,并在扶植了三个萧氏后人做傀儡皇帝之后,自立为帝。后来,梁武帝的第七个儿子萧绎,在肃清其他宗室势力后,开始集中兵力讨伐侯景,并写下了这篇《讨侯景檄文》。骆宾王正是借用梁元帝讨伐侯景的典故,将武则天比喻成乱臣贼子,向天下表明了己方铲除奸邪、匡复正道的立场。
第二个典故在“戎衣何日定”这句中。骆宾王在这里借用了《尚书·周书·武成》中“一戎衣,天下大定”的典故,说的是周武王身穿戎衣起兵伐纣,最终平定天下的事。骆宾王借用这个典故,是要告诉世人,讨伐武曌是正义的,是替天行道。
只可惜,骆宾王所向往的理想终究没能实现。由于徐敬业战略失误,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义,不足三个月就匆匆落幕……徐敬业兵败而亡。六年之后,武则天登基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
在执政的大部分时间里,武则天展现出了较高的政治才能。她创立了殿试和武举制度,破格选用人才;她整顿吏治,对贪赃枉法之徒严惩不贷。就这样,为后来的“开元盛世”贡献了不少贤官干吏。
而当年写下这首诗的骆宾王呢?起义失败后,他不知去向。他虽然没能实现心中抱负,却以耿直坦荡、仗义执言的性格向世人宣告—这一生,我绝不会低头!
延展阅读
登兖州城楼
杜甫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 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