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义愤檄武 ,一戎衣何日定天下(1)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唐诗1作者名:有书本章字数:1849更新时间:2024-05-30 14:18:21
在军登城楼
骆宾王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余秋雨曾在《行者无疆》中写道:“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代表中国传统文学巅峰的唐诗,便是对这句话最好的印证。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人最强烈的集体意识,也是最浓厚的精神底色。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那无数诗篇就是最好的注脚。屈原“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的哀叹,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吟,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呐喊……这些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如一条绵延不断的河流,荡涤着每一位炎黄子孙的灵魂。
在烟波浩渺的诗篇中,有一首可以称作风骨中的榜样、气节中的典范,它的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一种魂系家国的责任担当和情牵黎民的使命驱策。它便是骆宾王的《在军登城楼》。
说起骆宾王,我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那首妇孺皆知的《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写下这首诗的时候,骆宾王只有七岁,是当之无愧的“神童”。也正因如此,家人都对他寄予厚望。他们希望骆宾王长大后能够建功立业,造福黎民。
少年时的骆宾王四处游学、刻苦攻读。二十二岁时满怀信心地进京赶考,本以为春闱一搏,从此鹏程万里,可出乎意料的是,骆宾王落榜了。之后,他意志消沉、四处游荡,结交三教九流之人,被冠上了“落魄无行”的坏名头,着实让人惋惜。
少年骆宾王受到王公贵族们的赏识。机缘巧合之下,骆宾王被唐太宗的弟弟道王李元庆发现了。
李元庆非常欣赏骆宾王的才华,为了能使他早日为国效力,甚至破例准许骆宾王“自叙所能”,允许他自己选择适合发挥才干的职位。这相当于免试的待遇,是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美事。
可接到道王的邀请后,骆宾王不但不高兴,反而上了火,最后还义正词严地写了一篇《自叙状》:“……说己之长,言身之善;腼容冒进,贪禄要君;上以紊国家之大猷,下以渎狷介之高节;此凶人以为耻,况吉士之为荣乎?”骆宾王的意思是,承蒙道王看得起,但这是故意让我掩饰自己的不足,鼓吹自己的长处。果真这样做,岂不是要背上“冒进”“贪禄”的恶名?这往大了说是扰乱国家制度,往小了说是有损正人君子的高风亮节,有德之士怎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呢?
你看,骆宾王就是这么耿直刚正,恪守传统士大夫的操守。他毅然放弃了这次一步登天的机会,不久就离开了道王李元庆,在而立之年过起了躬耕垄亩、饮茶赋诗的乡野生活。
可是生活毕竟不能只吟诗作赋,也要有柴米油盐。日子久了,骆宾王的生活变得有些拮据,他只好再一次入仕求官。公元666年,唐高宗到泰山封禅,骆宾王写了一篇《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极力颂扬高宗的功德。唐高宗一高兴便赏他做了奉礼郎。官虽然不大,但他总算正式步入了仕途。
如果你以为,此时的骆宾王终于学会了人情练达、圆滑处世,那就大错特错了。骆宾王还是那个耿直的骆宾王,一辈子也没学会如何讨好上司,如何与同僚搞好关系,依然兢兢业业、不徇私情,结果得罪了很多人。当官后没多久,他的老毛病就又犯了,很快就被贬到边关从军去了,不到一年又被调至四川做了一个军中幕僚。
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评价骆宾王说:“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的事儿,就发生在骆宾王驻留四川期间。
故事里的“负心汉”是骆宾王的故交好友,也是与他和王勃、杨炯并称“初唐四杰”的卢照邻。在骆宾王到达四川之前,卢照邻也在四川做官,还爱上了当地一位郭姓女子,两人的感情很好。后来卢照邻奉调还京,就没再与郭氏联系。郭氏在心灰意冷的时候,巧遇骆宾王,并给他讲述了自己的遭遇。骆宾王是个热心肠,碰上这种事,还是自己哥们儿干的,焉能坐视不管!
他当即代郭氏传书,声讨卢照邻,并附上一首长诗《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洋洋洒洒三十二行,痛斥好友的朝三暮四、移情别恋。只不过他不知道,卢照邻并非始乱终弃,而是返京后身染重疾,才没能及时与郭氏联系。可见骆宾王喜欢打抱不平的性格,也有不少冲动的成分。
公元683年,随着唐高宗的去世,唐朝发生了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骆宾王也被推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之上。武则天擅行废立之事,她临朝称制,排斥异己,俨然有夺取李氏江山的势头。
此时的骆宾王已年过花甲,只是一个芝麻大小的官,在封建社会,只要安心拿着国家的俸禄,混混日子,等到退休落叶归根,就可以安享晚年了。
但骆宾王可不这样想,连痴男怨女的爱恨情仇,他都要站出来主持正义,面对江山易主的国家大事,他若是袖手旁观的话,“骆宾王”这三个字岂不是白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