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边塞戎马为功名,故园东望泪龙钟(2)

边塞戎马为功名,故园东望泪龙钟(2)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唐诗1作者名:有书本章字数:1834更新时间:2024-05-30 14:18:19

出门匆匆,走马相逢,连家书都来不及写,就请给我家里捎个口信报平安吧!于是有了最后两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两句没有特别匠心独运的字眼,可贵之处在于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

明代篆刻家沈野有一句经典诗论,说“眼前光景口头语,便是诗人绝妙词”,用来分析这一句再合适不过了:“马上相逢无纸笔”是眼前光景,“凭君传语报平安”是口头语,没有精心的艺术再加工,却让人感受到真挚急迫的心情,的确称得上绝妙之词。

诗人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决心,只能暂时搁下对故乡的眷恋和个人的儿女私情,继续前行,进取心和游子意交织在此情此景之中,复杂而又感人。

游子漂泊在外,通信又不便利,托人传话报平安是非常具有普遍性的,但岑参可以把一般人心中所想的事、口中想说的话,结合眼前之景用口头语表达出来,浅显之中含有丰富的韵味,直击读者内心,这就是岑参的过人之处。难怪刘熙载在《艺概》中评论此诗道:“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

写《逢入京使》的岑参,还是个第一次出远门的年轻人,靠一腔热血与豪情壮志来冲淡浓浓的思乡之情。

按说能跟着高仙芝这样的封疆大吏征战西域,岑参的前途想必是不可限量的。毕竟高仙芝在担任安西四镇节度使期间,先是打败朅师国、俘虏了国王,后又战胜吐蕃、打败石国,向朝廷上报的军功数不胜数……随便哪一项,岑参能参与一把,升职加薪还不是早晚的事儿?

然而,理论虽如此,现实却有其他安排。

岑参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文官,一直没有真正进入高仙芝的“朋友圈”,重大战役他都没有参与,所做的工作呢,也不过是后勤保障和联络官,离成就丰功伟业的前线战场非常遥远,功劳簿上自然很难留名。

公元751年,岑参送同僚刘单上前线,作《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一诗,写道:“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看着同辈有机会远征沙场、及时建立功绩,不知道此时的岑参会不会不甘心。

他本以为能大展拳脚,没承想自己离家万里,只是换了个地方继续无所事事。

雄心壮志仿佛大漠里的一缕孤烟,顷刻间被疾风吹得无影无踪;而思乡之情又涌上心头,“悔向万里来,功名是何物”,功名求取路上还能坚持多久呢?

现实并没有考验岑参太久。

就在岑参送走刘单的同一年夏天,高仙芝在石国第二大城市怛罗斯遭遇大食国联军,结果唐军的盟友葛逻禄部中途叛变,反戈一击。最终高仙芝兵败,带着数千人马狼狈逃窜。

这是大唐第一次在边境冲突中败给西域异族。虽然没有直接影响到大唐的边疆安全,也不至于让唐军失去威慑力,但帝国颜面何存?于是,唐玄宗解除了高仙芝安西四镇节度使之职,命他回京担任右金吾卫大将军。

上司吃了败仗,岑参也受到波及,不得不奉命回京述职。就这样,岑参的第一次出塞草草地画上了句号。他在边塞生涯中毫无建树,自然也就没有得到提拔,想来这几载光阴终究还是虚度了……

不知道他在回京旅途中,会不会遇到一个向边塞走去的人,请他“传语报平安”,但可以确定的是,此时的岑参和写下《逢入京使》的岑参,已经完全不是一个心境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就是这么突然。此时经历过这些的岑参还不到四十岁。

这次出塞让岑参体会到了真实的边塞生活,目睹了前人诗文中出现的山川奇景,也收获了见所未见的异域风情,这些都让他的边塞诗感情真切、形象奇伟,尤其是他写军旅生涯的部分,格调高亢激越,金句频出,令人过目难忘,奇丽之至冠绝盛唐。这可能是岑参六年塞外生活最大的收获。

回到长安后,岑参也没有宅着,经常叫上高适、薛据、储光羲、杜甫等三五好友一起郊游解闷。

某日,他们来到长安城南的佛教圣地慈恩寺,里面有一座当时最高的建筑物—慈恩寺塔,也就是现在的大雁塔。

登上京城第一高,目光扫过寺庙周围的清幽洁净,岑参甚至产生了出家的念头,“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说的是佛家清净之理能使人彻悟。与其在官场蹉跎一生,不如及早挂冠而去,追求无穷无尽的大觉之道。

但是他真的能够放下曾经的军旅梦和爱国心,安顿下来参禅悟道吗?想来他并没有彻底放下,否则就不会有后来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了。

延展阅读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宿铁关西馆

岑参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

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

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