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才高品低宋之问,近乡情怯游子心

才高品低宋之问,近乡情怯游子心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唐诗1作者名:有书本章字数:2962更新时间:2024-05-30 14:18:18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每一个漂泊在外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故事不同,感受也很难相同。就比如说游子返乡,只有少数人能荣归故里、煊赫四方,更多的人还是灰头土脸地回来—或者遭遇了失败,或者被外面的世界磨平了年少轻狂时的棱角,或者出走半生归来依旧碌碌无为……他们回乡的时候,会怀着怎样复杂的心情呢?

有这么一个人,他在被贬私逃的途中作了一首诗,其中的“近乡情更怯”这一句,道出了无数失意游子返回故乡时的心路。他就是与陈子昂、王维、李白、孟浩然等人并称为“仙宗十友”的宋之问。

宋之问这个人,在人品上口碑很差,但是在文学上的造诣却很高。有这么一件事,就非常典型地印证了这一高一低的两极评价。

贞观之治后,大唐百废俱兴、人才济济。诗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几乎所有文人墨客都能即兴赋诗。武则天也喜欢吟诗作赋,常常在游历时,命随行臣子即兴吟诗作赋以助雅兴。一天,武则天率文武百官游览龙门山,一时兴起,许诺谁第一个赋诗就奖励谁一件锦袍。

看似是作诗助兴,实际上就是一场百官竞技的诗歌比赛。如果能借此获得武则天的赏识,说不定会平步青云。所以,文武百官无不苦思冥想、搜肠刮肚。

当其他人还在冥思苦想时,有一个叫东方虬的官员已经交卷了,于是武则天按照约定把备好的锦袍赏赐给了东方虬。谁知,东方虬这边刚刚叩首领了赏,还没坐稳的工夫,宋之问就把《龙门应制》写好了。这首诗洋洋洒洒近三百字,辞采华丽、意象丰富,每个词都用尽心思,每句话都极尽恭上之意,引得在座各位连连叫好,也让武则天乐开了花。于是,武则天就把赐给东方虬的锦袍收了回来,转赐给了宋之问,因此留下一段“龙门夺袍”的轶事。

这首诗标题中的“应制”,其实是一种诗歌题材,在汉武帝时期就有了。简单来说,就是古代臣子专为讨好皇帝所作的诗文,要么颂扬帝王的功德,要么讴歌太平盛世、风俗民情,总之就是“政治正确”;但是少了一份刚正和骨气,格调也就高不上去。

后来,武则天无论巡幸何处都要带上宋之问,这令宋之问备感荣耀,也更坚定了他倚靠武则天攀爬官场的决心。被委以重任的宋之问并不满足,他看到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受到武则天的百般恩宠,便写了一首《明河篇》,诗中“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一句,意思就是说,武则天像银河一样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即,我什么时候能乘一艘小船,到达你的港口呢?武则天看了非但没有生气,还得意地说,我不是不知道宋之问有才情、有才气,怎奈他常有口臭,不堪接近。

宋之问看直接攀附武则天无望,于是极力巴结张易之两兄弟:不但把自己写的诗给张易之署名,而且帮张易之倒夜壶,伺候起居。

之所以说宋之问人品差,除了巴结张易之兄弟、走投机路线,还有一件令人咋舌的事,更暴露了他真小人的本性。

当时,宋之问因为诗作声名远播,很多人希望得到他的指点。他有个外甥叫刘希夷,写了一首七言古诗《代悲白头翁》,内心非常满意,第一个拿给舅舅评判。

宋之问接过诗作,看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时,突然眼前一亮,不由自主地称赞起来;紧接着,就提出了一个非分的请求,说自己最近在作一首诗,其内容和刘诗中的这句非常相配,就问外甥可否借用一下。

刘希夷不知道是碍于情面,还是被称赞冲昏了头脑,稀里糊涂的就答应了。事后冷静下来的刘希夷,想到这首诗是自己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才写出来的,又是难得的佳作,应该像生命一样爱护才对,怎么能拱手让人呢?越想越后悔,他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一起喝酒的朋友,这件事就此传开了。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件小事,竟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宋之问为了将名句据为己有,派家丁半夜用装满土的麻袋活活压死了自己的外甥。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依附权贵、投机取巧的人,一旦靠山倒台,狐假虎威的底气没了,自身命运也无法掌握在自己手中。

神龙元年正月,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了政变。他们以张易之兄弟谋反为由,逼迫武则天退位。张氏兄弟被禁军诛杀,武则天无奈将皇位还给了李显,而宋之问作为武则天身边的宠臣,也被唐中宗贬到了岭南。

他不甘被命运放逐,于是再一次展露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本性,在被贬岭外的第二年春天,私自逃回洛阳。经过汉江时,看到滔滔江水东流而去,江面上无可渡之舟亦无摆渡之人,想到他本侍从天子左右,而今却独自漂泊在逃亡的路上,再狼狈也不过如此,一时间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渡汉江》。

优秀的诗歌,往往能突破诗人自己的特殊际遇和特殊身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渡汉江》就是这样的好诗。

第一句“岭外音书断”中的“岭外”,指的是岭南,也就是现在的广东广西一带。岭南当时尚未开发,一片荒蛮,不仅在地理距离上与政治中心相去甚远,而且在诗人的心里,从庙堂宫殿跌落到这不毛之地,落差也极大。再加上,诗人与家乡断了联系,可不就跟“寄书长不达”的杜甫一样,“无家问死生”吗?

第二句“经冬复历春”,进一步从时间上书写自己的惨状—冬去春来,虽然只有一年时间,但是苦闷让人度日如年,蹉跎的可不只是光阴,也是诗人的生命。

接下来第三、四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很反常却也很正常。反常是因为一般人思念家乡都是归心似箭,离家越近越急切。那么“近乡情更怯”的最后一个字就应该是“急切”的“切”,但是宋之问却用了“胆怯”的“怯”,这是反常之处。

那为什么又说很正常呢?原因我们前面提到过。宋之问是以戴罪之身从岭南逃回来的,想跟别人打听情况但又担心被人认出来,担心家人但是又害怕听到家人有变故的消息,这种担心害怕落到用字上,就是“怯”—胆怯的怯。

如果故事讲到这里—谄媚奉承、心狠手辣的人吃了苦头,即使逃回中原也不敢打听家乡事—那么,世道还算公平。但不按常理出牌的现实偏偏还在继续……

宋之问从谪地逃跑,并没有直奔家乡,而是藏匿在了好友张仲之的家里。张仲之因喜爱宋之问的才华,将其收留,却没想到上演了一场农夫与蛇的故事。

事情是这样的:武则天倒台之后,武姓一族均受到了牵连,只有她的侄子武三思幸存了下来,并再次得到重用。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唐中宗还是太子的时候,被武则天压制,妻子韦氏给了他莫大的支持。中宗对共患难的妻子十分宠爱,即位后,朝政大权渐渐被韦皇后一族掌控起来。武三思与韦后和上官婉儿私交甚密,在她们二位的帮助下,武三思不仅没有受到姑姑武则天的牵连反而成了当朝宰相。

张仲之收留宋之问期间,正在与王同皎等人密谋除掉武三思。宋之问深夜窥探到这个消息之后,思忖半晌,最终做出了一个恩将仇报的决定—告密。

第二天一早,宋之问就传信给哥哥和儿子,让他们去告发张仲之谋反。这一举动让恩公张仲之一家命丧黄泉,宋之问反而因功受赏,不但被免除逃匿之罪,而且获得了重返政坛的机会。又过了一年,宋之问再次通过文采斐然的应制诗得到了统治者的欢心,被提拔为考功员外郎。

又过了不久,唐中宗突然死亡,韦皇后想效仿武则天夺取帝位,李显的侄子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策划了“唐隆政变”,率兵进宫诛杀了韦皇后和上官婉儿。经过一番波折之后,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开始清理门户,铲除武氏和韦氏的余党。宋之问被赐死。

延展阅读

度大庾岭

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