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诗圣杜甫念手足,起承转合见功底(2)

诗圣杜甫念手足,起承转合见功底(2)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唐诗1作者名:有书本章字数:1769更新时间:2024-05-30 14:18:17

我们说“起、承、转、合”,首联起兴,可以先言他物;但颔联起承接作用,就必须要注意与题目之关合了。诗圣不负众望,紧接着就给了一个千古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天属金,而金色白,所以秋天的露水也称为白露,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白露”的由来。从这一天开始,暑热渐渐退去,天高云淡,夜间会有丝丝寒意。

话虽这么说,但是白露时节毕竟不是一个临界点,它不像春分、秋分,到了这两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长短自然发生质的变化,你说“自秋分这一天,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没有问题;但是“露从今夜白”就没有道理了。同样地,我们说“千里共婵娟”,普天之下共赏一轮明月,怎么就你杜甫故乡的月亮格外亮呢?

这里就必须要说到古典诗歌的欣赏方法了。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沈雄也在《柳塘词话》中写道:“所谓无理而妙者,非深情者不辨。”也就是说,欣赏诗歌不能以“理”来衡量,诗歌中不符合逻辑的地方反而妙趣横生。

露水从今夜开始变白,但是月亮,却没有在故乡看到的那么明亮。不是因为月亮有了变化,而是因为诗人心境的变化。在故乡,有亲人相伴的时光总是美好的。如今战乱,家人四散各地,愁绪给月亮都蒙上了一层阴影。再回头想想,杜甫写《官定后戏赠》的时候,那句“故山归兴尽”,说着反话来掩盖内心的悲哀,好像更加凄凉了。

表达情深意重的诗句很多,以无理来表达深情的也不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的好,还不止于此。这两句要说的,无非是“今夜露始白,故乡月更明”,但如果这样写,就非常平庸,味道全无。杜甫把句子的结构做了调整,好像没有哪个字用得格外精妙,但是整个语气都变得矫健有力,就好像注入了筋骨。此二句笔法遒劲,情感也表达得霸气十足。

颔联这两句,承了题,也在首联写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诗人思乡思亲的情感。

颈联,悲怆凄凉的情绪进一步具象化,望月转入思亲—“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杜甫的出生地巩县,是战乱最严重的地方。如今山河破碎,身世浮沉,骨肉兄弟被迫流离失所,音信全无,就连他们此刻是生是死,都无从得知,人世间的痛苦莫过于此了!

这两句背后的情感浓烈,让人不忍卒读;在创作技巧上,也堪称典范。作为起承转合的“转”,颈联是整首诗的精神所在,既要转得干净利落,从写景完全进入写情,“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从眼前的鼓声、雁鸣、寒露、暗月,转入对远方兄弟的思念,无一字拖沓。

转得利落就容易断裂,而好诗的颈联不仅不能断,还要在起承的基础上,把主题推向高潮。杜甫在这一句中,给前面的“一雁声”“故乡明”都找到了实实在在的落脚点,那就是生死未卜的兄弟—正是忆及他们,雁鸣和月色才更有深意,而所有的深意,都紧紧围绕兄弟分散和生离死别。

然而,就算痛到撕心裂肺也无计可施,就像尾联所写的那样“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弟弟们杳无音信,做哥哥的自然最希望收到他们报平安的信件。然而,山高路远,车马不便,即使不打仗,寄出的信也经常石沉大海,更何况现在这种兵荒马乱、烽烟四起的时候。

“书不达”与首联“断人行”遥相呼应。在情感上,上升了一个层级;在笔法上,作为全诗的收尾让结构更加严谨。这就是起承转合中“合”的作用。

说完了整首诗的起承转合,我们来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一千古名句。

其实,把白露和明月组合起来,并非杜甫的原创,最初来自南朝文学家江淹的《别赋》。江淹年轻时很有文采,写得一手好文章;结果到了晚年,反而才气枯竭,再也写不出精彩的文章了,于是大家就用“江郎才尽”这个词来形容他。

在《别赋》里有这样一句:“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后来杜甫就把“明月白露”这四个字给拆开来,用上倒装手法,于是就有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种手法在古典诗词的创作中很常见,用得好可以碾压原句。然而,珠玉在前,想要超越,不仅需要有巧思,还需要结合当下所要表达的情感,为旧的意象注入新的内涵。杜甫做到了,不愧是诗圣。

延展阅读

月圆

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其一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其二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