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将才杜牧流连水乡,东风不吹亡国曲响(1)

将才杜牧流连水乡,东风不吹亡国曲响(1)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唐诗1作者名:有书本章字数:2076更新时间:2024-05-30 14:18:14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我们回顾历史,评判各个朝代的兴衰变迁、议论古人的功过是非,大都是想从中总结规律、吸取教训。然而,历史真的有规律可循吗?每一个朝代灭亡之前,都会响起类似《后庭花》的挽歌吗?还是说,历史就是一个一个意外堆叠而成的,一阵东风、一场秋雨、从口袋里掉落的钥匙、恰好在打瞌睡的小兵……都有可能让历史的马车南辕北辙呢?

对于中晚唐来说,无论是政治还是文化,都在苦苦挣扎着。唐宪宗虽然发奋有为、治国有方,收复了被各藩镇霸据多年的土地,但是国力衰微已是不可逆转。元和年间的中兴之势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相比,相去甚远。

唐朝将会走向何方?会像六朝一样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还是会借一阵东风扶摇直上—这样的忧思牵动每一个晚唐诗人的心弦,杜牧就是其中之一。

杜牧出生在一个文臣武将辈出的家族。祖父杜佑是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中唐时期声望极高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杜佑不仅政绩卓著、深得皇帝信赖,而且在学术上也颇有造诣:由他编纂的《通典》二百卷,在史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直到今天依旧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和祖父的成就感到非常自豪。他曾说,“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我出身公卿宰相之家,住在长安中心的高门大户中,家里人上朝身上的剑佩走起路来丁当作响。不仅如此,他家的藏书还非常丰富:“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意思是万卷书册堆满房间,自己家编写的典章制度通史有二百编之多,讲的都是如何实行帝王之道这种高大上的话题。对于文人来说,这是何等的荣耀!

这万卷书和二百编家集,确实值得炫耀。在祖父和父亲相继去世后,它们成了家族留给杜牧最宝贵的遗产,他掩盖不住的文采、文韬武略、对历史兴衰的独到观点,都深深根植其中。

杜牧十几岁的时候,已是一位翩翩公子,用“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他遍读经史,且关心时政,熟悉治乱之道,对军事也颇有研究。同时他的文笔更是精彩绝伦,二十出头,一篇《阿房宫赋》便让他名动洛阳。

《阿房宫赋》详细描写了阿房宫的华丽与宫内生活的奢靡,并且掷地有声地说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的观点是,君王爱护子民,施政得当,方可万世而为君。只顾自己享乐,不思进取,最终必将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后人了解了这样的历史规律,要引以为戒,如果只是感叹而不做出改变,就只能重蹈覆辙,继续被后世感叹。

如此尖锐的分析,再加上杜牧精妙的文笔,很快便征服了太学博士吴武陵,也为杜牧开出了一条追随祖父生前成就的康庄大道……二十六岁时,杜牧进士及第,同年通过吏部考试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这下子,算是拿到了入仕为官的入场券。

而此时的朝廷,却积弊甚多:只知道吃喝玩乐、大兴土木的唐敬宗李湛被宦官弑杀之事刚刚平息,朝廷又立刻陷入了旷日持久的“牛李党争”。这场党争不只进一步消耗了羸弱不堪的李唐王朝,也耽误了众多有志青年的前途。与杜牧并称“小李杜”的李商隐就因为站队不明确,而受到两党的排挤,终生郁郁不得志。

杜牧与李商隐不太一样,他的才华没有被埋没,反而受到党争双方的赏识。牛党的牛僧孺,曾招募他到自己的幕府任掌书记,后来又提拔他为监察御史;李党的李德裕,也认为他是奇才,并在多次党争中采纳杜牧的意见,最终大获全胜。

可是,在党同伐异的年代,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必须在敌对的两党中选择一个。与敌对党派的交集,哪怕已经过去很久,也会成为这个年轻人立场的污点,像杜牧这样,曾经在牛党手下当官的人,自然会被李党的人说三道四。杜牧很快就感受到了上司李德裕的排挤,内心十分怨恨,于是主动请求外放,离开京城,到地方当刺史去了。

其实,杜牧本来就不站队任何一方。他不凡的出身、饱读诗书沉淀下来的才情,都让他把自己定位为雄才大略之士。“君子忌党朋”,这种经世之才,怎么会为了钩心斗角而分心呢?而且,杜牧对政治权谋始终保持着批判的态度。出生于宰相之家的他,从小就没有迎合权贵的习惯,如今两党二选一还要表忠心,杜牧自然无法适应。

郁郁不得志的他,辗转来到了扬州,这可是唐朝最风雅的城市之一,文人骨子里的风流,让杜牧不可避免地坠进了温柔乡,饮酒宴游、结交红颜,过起了放浪形骸的生活。

可惜再多的热闹,也敌不过命运的荒凉,再加上官场的腐败……这些都让杜牧慢慢失去了信心。尤其是在震惊朝野的“甘露之变”后,杜牧的友人被牵连无数,杜牧真正开始正视自己和这个时代,“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他也开始了对自己的反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那日,一身素服的杜牧再次去了秦淮,夜晚的秦淮河在灯火阑珊之中,像是湿透了心的少女,纤柔中带着伤感。

就在这样的气氛中,杜牧一时间百感交集。这时,一曲绮艳轻荡的曲子从不远处的船上飘来……这样的靡靡之音,和时代的动荡格格不入。这些唱歌的女子,难道不知道国家的处境吗?一时间,杜牧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这首《泊秦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