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李白登临凤凰台,怀古言志长喟叹(2)

李白登临凤凰台,怀古言志长喟叹(2)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唐诗1作者名:有书本章字数:1554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49

登临凤凰台的李白,本就心事重重,一个失意的人面对古今兴衰变化,心中岂能毫无波澜?目之所见,心之所感,落笔成诗,诗中不仅涌动着李白对历史变迁的喟叹,也流露出他对现实人生的清醒思考。连绵的山峰,远处的碧空,将江水一分为二的白鹭洲,这些眼前的景物,将李白那飘飞的思绪拉回到现实当下。如果说,朝代更迭、人世兴衰唤起了李白凭吊历史古迹的情感,那么那些山山水水自然景物,则撼动了他那颗充满绝望的心。

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李白正值壮年,是盛唐诗坛最耀眼的人物。这位出生于西域,成长在巴蜀的天才诗人,被盛唐文化所孕育、所滋养。他既有豪迈超脱的性情,又具备传统文人的社会责任感。他自信具备过人才能,终其一生追寻着能够一展宏图的机会。“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这是多少传统文人的价值目标,李白自然也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定位于此。

可是,一心渴望建功立业的李白,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这条入仕之路却走得如此艰难、辛苦。年少的时候,李白游览壮丽山河,结识众多文朋诗友,也曾对自己的仕途产生过期待。他曾多次谒见安州裴长史,然而由于屡屡遭受谗言的诽谤,一直未受重视。即便李白上书为自己辩解,终究也无济于事。李白眼见谋求功名无望、报国无门,便开始自暴自弃。潦倒窘迫的他,终日用酒精麻痹自己。

或许是李白终于想开了,他觉得过一种读书、耕田、自给自足的隐居生活也不错,至少可以远离奸佞之人的陷害,暂时得以保全自己。但实际上,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只是在等待另一个机会。当我们读到《明堂赋》这篇文章中的盛唐气象和李白本人的政治理想时,我们便知,李白心中的那团火并未完全熄灭。

可是他那过人的才学,终究没有在他仕途上有所助益。虽然他也曾入了翰林院,也曾以诗悦龙颜,可说到底,他只是个卑微的翰林待诏,况且在朝廷中屡受打击,哪里还有他的立足之地?

离开长安之后,李白向南方地区游走,最终到达了金陵,即现在的南京。他最初登上凤凰台时,心情沉重、思虑颇多,想到不论是神话传说中的神鸟凤凰,还是历史现实中存在的吴国宫殿和晋代士人,都不过转瞬消散如云烟,终究一切都留不住。

诗到此处,可以见出李白的情绪跌落低谷。可是眼前的壮阔景象,却将整首诗歌的意境陡然提升起来—岁月悠悠,与那些喧嚣浮华的世事相比,唯有大自然存留的时间稍稍长久一些。壮阔的景象与个体化的情感浑然一体、交融一片,李白构造出一种别样的时空艺术境界。李白在诗中表达出自然永恒的理念,也流露出他对短暂而过的浮华事物的憎恶。

李白有自己独特的情怀和过人的抱负,只是,在那个“浮云蔽日”的朝堂之上,他并没有展现才华的空间。既然如此,不如潇洒离去。作乱的奸臣,就像那遮蔽了日光的乌云。纵然乌云终会散去,日光重又再现,可人的青春华年毕竟有限,一个人可以大展宏图的时间,又能有几年呢?想到这些,李白如何不忧愁?心中的悲愤、忧愁,催生出了这首境界阔大、情感豪迈的诗作。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李白留在朝廷,壮志得酬,或许就不会有这些流传千古的诗篇了。

因此说,坎坷多舛的命运对于诗人而言,或许也不是一种不幸。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歌理论著作《诗薮》中评道“崔颢《黄鹤楼》、李白《凤凰台》……神韵超然,绝去斧凿”。李白的诗歌,用词用语天然而成,不事雕琢,流畅自然。在这首登临怀古之作中,李白传达出个体的独特感受,将历史典故、自然景象与个体情感交织在一处,意趣尤为深远。今人读来,犹能感受到他那片真挚的忧国情怀。

延展阅读

乌栖曲

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