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临凤凰台,怀古言志长喟叹(1)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唐诗1作者名:有书本章字数:1717更新时间:2024-05-30 14:18:11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古人对于祥瑞之物充满了非一般的热情。从下面的一段故事中,我们便能见出一二。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六年的某天,不知从何方飞来了三只叫声悦耳、五彩斑斓的神鸟。它们在空中飞了许久,想来是飞得累了,需要找一个落脚的地点歇息,便飞到建康永昌里的王家宅院中,整整齐齐地栖在院落里的一棵李树上。在阳光的照耀下,这些神鸟的羽毛放射出耀眼光芒,甚是好看。更神奇的是,随着这些神鸟到来的,还有众多其他鸟群。它们簇拥着三只神鸟,构成了一幅绚丽、壮观的百鸟朝凤图。
人们呆呆地看着这些类似孔雀,但又不像孔雀那样会开屏的生物,发出一阵阵赞叹。出现这一祥瑞奇观后,永昌里从此更名为凤凰里;人们又在此处山丘上兴建楼台,便有了凤凰台。当然,凤凰这种神异的灵鸟只能出现在神话故事里。不过,六朝古都金陵的繁华,却是的的确确存在的。据说,这凤凰台位于凤凰山上,《江南通志》记载,凤凰台“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可见,这是一处可以饱览绝佳景色的地方。
但是,当唐代大诗人李白登临此处、极目远眺时,当年胜景早已不复存在,就连凤凰台也只剩下了一个土坡。展现在李白眼前的,只有空荡荡的山丘以及依旧东流的长江。天地悠悠,江水滚滚,昔日繁华不再,此时只有一个不得志的诗人在伤怀。
作为怀古诗中的名篇,李白的这首《登金陵凤凰台》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而且还留下了一桩“千古之谜”——关于《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历来众说纷纭。
有一种说法是,恃才傲物的李白本想在朝廷中大展拳脚,不想奸臣当道,李白不仅没有实现个人理想,反而碰了大钉子,由于在天宝三载受到排挤,他最终不得不带着唐玄宗的赏金,灰头土脸地离开长安。这意味着盛唐的高堂之上再无李白的容身之地。无法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这对于自视甚高的李白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打击。心情郁闷的他南游金陵,望着眼前的古迹凤凰台,内心无限感慨,因而挥毫写下这不朽的诗篇。
另一种说法则是,李白与好友杜甫共游黄鹤楼时,被眼前美景吸引,正要提笔作诗,却见得同时代的诗人崔颢早有题诗一首。李白读罢崔颢的《黄鹤楼》,连连说道“妙绝”,便搁笔不写。可心有不甘的李白,依然想找个机会,与崔颢比个高下。直到来到金陵凤凰台,李白才终于写出堪与崔颢的《黄鹤楼》相媲美的诗篇。
从此,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便有了怀古诗双璧—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李白的个人创作,以乐府、歌行和绝句这些体裁见长,而这首诗则是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但正是这首《登金陵凤凰台》让我们看到了飘逸浪漫的李白,还有这样一种深沉悠远的文人情怀。
那么,李白在这首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他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我们不妨回到文本之中一探究竟。
传说那雄伟高耸的凤凰台上,曾经有神鸟凤凰来此悠游,可是如今,凤凰早已远去,楼台空空荡荡,唯有那长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孙权建都时兴建的吴宫之中,那些鲜花芳草掩埋着幽深的小径;多少显赫一时的晋代王族,早已埋入长满野草的坟冢之中。南北相连的三座山峰在云雾中隐约出现,那朦朦胧胧的样子如同落在青天之外;逝去的江水被白鹭洲一分为二,成为两条河流。奸臣当道就好比浮云蔽日,遮住了光明,带来了黑暗,而我在这个遥远的地方,即便登上高台,依然望不见那长安城,这使我心中无比惆怅。
凤凰是一种神鸟,百鸟朝凤是一种祥瑞。然而,这些不过是古时候的传说而已,并非现实中的真实存在。李白在这首怀古诗中,以神话传说中的神鸟祥瑞入诗,一显其浪漫主义的底色。尽管李白提笔抒写便以虚幻之物起兴,可他笔锋一转,便将传说中的神鸟凤凰,无缝衔接在眼前现实存在的凤凰台之上。
神鸟凤凰早已飞去,可眼前的高台仍在。李白远望着目力所及的一切,他的思绪飘向了历史的纵深处。从三国时期那富丽辉煌的吴宫,再到风流倜傥的晋代富贵王族,不论多么煊赫、多么尊贵,到头来也不过是荒草一堆、黄土一抔。颔联这两句看似近于历史虚无主义,但在当时人生失意的李白看来,所有功名繁华真的不过是昙花一现,无论是怎样的英雄人物,谁又能抵挡得住历史的洪流呢?芸芸众生,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下终究不过是一颗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