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李善长的灭门之祸(2)

书名:大明王朝的权力博弈:樊树志细说明朝人物作者名:樊树志本章字数:2199更新时间:2024-06-04 11:33:40

朱元璋在大封功臣时颁发给李善长的“免死铁券”中,写着皇帝的誓言——“尔免二死,子免一死”,加在一起,就是敕文中所说“尔当三免极刑”,因此,削夺年薪一千四百石,以示警告。那么罚了年薪以后,李善长真的“无患”了吗?非也,朱元璋在等待“罪状”的升级。

洪武二十三年,即胡惟庸被杀十年以后,李善长的罪状由“擅权植党”升级为“通倭”“通虏”,也就是勾结日本、蒙古“谋反”。既然是“谋反”,规模一定不小,不是一个人干得了的,肯定有一个庞大的“胡党”,幕后主使人就是已经退休的李善长。

当然,所谓“谋反”云云完全是子虚乌有的。这一点,明史专家吴晗已经考证得非常清楚了。他1934年发表于《燕京学报》的长篇论文——《胡惟庸党案考》,结论十分明确:“在胡案初起时胡氏的罪状只是擅权植党,这条文拿来杀胡惟庸有余,要用以牵蔓诸勋臣宿将却未免小题大做。在事实上有替他制造罪状的必要。明代的大患是南倭北虏,人臣的大罪是结党谋叛,于是明太祖和他的秘书们便代替胡氏设想,巧为造作,弄一个不相干的从未到过北边的江苏人封绩,叫他供出胡惟庸通元的事迹,算作胡党造反的罪状。后来又觉得有破绽,便强替封绩改籍为河南人,改身份为元遗臣,又叫他攀出李善长,引起第二次屠杀。一面又随便拣一个党狱中人林贤,捏造出一串事迹,算他通倭。”

既然胡惟庸“谋反”的罪状是虚构的,那么李善长“串通胡惟庸谋反”便成了无稽之谈。当时朝廷公布的材料却振振有词,其一是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的供词,其二是李善长家奴卢仲谦的自首,都意在“证明”胡惟庸串通李善长谋反。这些毫无疑问是当时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按照皇帝旨意随意炮制出来的,后来编成了《昭示奸党录》向全国公布,《明太祖实录》与《明史·李善长传》的有关文字,其源盖出于此。《明太祖实录》写道:太仆寺丞李存义是李善长之弟,也是胡惟庸侄女婿之父,因为亲戚关系,经常往来胡家。胡惟庸要他暗中游说李善长一同起事。李善长惊悸地说:你为何说这样的话?要灭九族的。李存义恐惧而去,报告了胡惟庸。胡惟庸知道李善长一向贪婪,可以利诱。十多天以后,又派李存义去游说:一旦事变成功,封你为淮西王。李善长是衙门胥吏出身,计谋深巧,表面上佯惊不许,内心却颇以为然,为子孙祸福考虑,还想观望,叹息道:我老了,由你们去搞吧!接到李存义的报告,胡惟庸大喜,亲自去和李善长商量。两人屏退左右,密谈良久,但见频频颔首。胡惟庸欣然告辞,立即指使林贤下海,邀请日本军队约期来会;又派元朝旧臣封绩带信给蒙古,请他们出兵接应。

《明史·李善长传》所写大同小异:皇帝命令逮捕李存义父子,严加审讯,牵连到李善长。供词这样说:胡惟庸有意谋反,派李存义游说李善长。李善长惊诧道:你为何说这样的话,一旦事机泄露,九族皆灭。胡惟庸又派李善长的朋友杨文裕去游说:事成之后,封你为淮西王。李善长惊讶不许,却颇为心动。胡惟庸亲自前往游说,李善长还是不许诺。过了一段时间,李存义再去劝说,李善长叹息道:我老了,等我死后,你们自己去搞吧!李存义说:蓝玉将军出塞至捕鱼儿海,俘虐了胡惟庸派往蒙古的使者封绩。李善长对以上这些情节隐瞒不报。

这些供词一公布,仰承帝意的御史们接二连三地弹劾李善长。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等人,在锦衣卫的威逼利诱下,也出来揭发李善长与胡惟庸“通贿赂,交私语”。

这样一来,似乎铁证如山,李善长已经有口难辩了。朱元璋终于发话:李善长身为元勋国戚,知道胡惟庸“谋逆”而不揭发,狐疑观望,首鼠两端,大逆不道。皇帝亲自定案:李善长串通胡惟庸谋反。定了“谋反”罪,先前颁发给他的“免死铁券”也救不了命。因为那上面镌刻的金字写得明明白白:“除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所谓“谋逆”就是谋反,是不得免死的。

于是乎,七十七岁的李善长,和他的家属七十余人,被一并处死。唯独例外的是,他的儿子李祺,因为妻子是皇帝的女儿而幸免于难;李祺的儿子李芳、李茂也因此逃过一劫。受到株连的开国元勋有: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营阳侯杨璟、济宁侯顾时等。

一年后,郎中王国用上书为李善长鸣冤。这份鸣冤状子其实是由才子解缙起草的,题为《论韩国公冤事状》,以雄辩的事实反驳“串通胡惟庸谋反”的结论。大意是说:李善长为陛下打天下,是勋臣第一,假使帮助胡惟庸成事,也不过是勋臣第一而已。他已经年迈,根本没有精力,何苦如此!况且李善长一向“子事陛下,托骨肉至亲,无纤芥之嫌”,“未有平居晏然,都无形迹,而忽起此谋者”。这一番话,说得朱元璋哑口无言,默认是枉杀。解缙也明白,已经杀了,鸣冤于事无补,只得退而求其次:“犹愿陛下作戒于将来也!”为此他讲了一句分量极重的话:“臣恐天下闻之,谓功如善长且如此,四方因之解体也。”大杀功臣必然导致臣下心寒,民心丧失。

朱元璋对此有何感想不得而知。他的太子朱标曾对父亲说:杀人太多太滥,恐怕有伤朝廷和气。第二天,朱元璋把一根长满刺的树干扔在地上,要朱标捡起来,朱标面露难色。朱元璋乘机回答他昨天提出的问题:如果把树干上的刺除去,你就可以使用了;我现在诛杀功臣,是为你消除隐患。父与子的对话,在无意间流露了内心的秘密。正如吴晗所说:“一方面深虑身后子懦孙弱,生怕和他并肩起事的一般功臣宿将不受制驭,因示意廷臣,有主张地施行一系列的大屠杀,胡案先起,继以李案,晚年太子死复继以蓝案。”

大屠杀还没有完结,接下来还有蓝玉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