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士崛起(2)
书名:隐秘的女皇:北宋刘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作者名:刘云军本章字数:1582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48
中枢体制中除了宰相,还有执政,二者合称“宰执”。执政包括枢密院正副长官以及参知政事。虽然人们习惯上称参知政事为“副宰相”,但其在制度上远远无法与宰相相提并论。
既然从宋太祖开始,朝廷政策便明显通过努力压制武将的势力,抬高文官的地位来平衡文武关系,那么作为文官之首的宰相的地位自然水涨船高,备受尊崇。比如拜相仪式很庄重,与册封皇后、太子的礼仪规格相当,天子亲临内东门小殿召见翰林学士,当面宣谕旨意,然后锁好学士院,翰林学士在内草拟拜相制书,草拟完毕后交付外面相关部门颁布旨意施行。如果从外地召入官员拜相,皇帝会下令百官列班迎接;如果是直接从朝廷大臣中提拔为宰相,则举行上事仪式。
宋初不仅拜相仪式非常庄重严肃,委任宰相的凭证也与其他官员不同。宋太祖时规定,尚书令、侍中、中书令、平章事、使相为一级,枢密、节度使为一级,参知政事、三师、三公、仆射、东宫三师为一级。显然,宰相的告身比作为执政的枢密使高一级,比参知政事高两级。在宋朝,由于尚书令、侍中、中书令等轻易不除授,使相虽然地位尊崇但并无实权,所以更凸显出宰相地位的不凡。
除了在官位上显示尊崇外,宰相在封赠上面也与众不同。宋制,宰相的曾祖母、祖母、母亲封国太夫人,妻子封国夫人。枢密使、副使、参知政事等官的曾祖母、祖母、母亲封郡太夫人,妻子封郡夫人。宋代沿用唐朝制度,大臣初次拜相、任枢密使时,一定赐予功臣号。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则需要皇帝的恩典才会赐功臣号。宰相初赐功臣号,字数为六字,其余官员一开始为四字。
朝会排班,同样显出宋朝皇帝对宰相地位的尊崇。宋初,宰相序班在亲王之上。赵光义授封晋王,宋太祖为了加以荣宠,特意诏令其序班在宰相之上。赵光义即位后,出于同样的原因,诏令齐王赵廷美和宋太祖之子武功郡王赵德昭序班在宰相之上。但这些都属于特殊情况,而且恰恰表明是一种“非常态”——班序位于宰相之上,是一种“荣宠”,可见正常情况下宰相的地位之高。太平兴国八年十月,宋太宗加封五子为王;十一月,封宋琪、李昉为相,此时赵廷美早已被废黜,赵德昭也已自杀身亡,宋太宗诏令宰相朝班序位在亲王之上,并成为定制。
在朝廷举行的一些活动上,宰相也享有特殊的尊荣。比如遇到皇帝诞辰,宰相率领文武百官在紫宸殿外列班祝贺皇帝诞辰。宰相单独登殿为皇帝捧觞,表示祝贺。仪式结束后,皇帝回到大内,宰相夫人率领执政夫人等候于福宁殿下,拜舞称贺。然后宰相夫人单独登殿为皇帝捧觞,口称祝皇帝万寿无疆,并用红罗绡金须帕系在皇帝手臂上。宰相和宰相夫人单独为皇帝捧觞祝福,在当时也被视为一种“至荣”。
宋初为了加强皇权,将政事与机事分别归属中书门下和枢密院。虽然制度上中书门下与枢密使各司其职互不干涉,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地位高于属于执政的枢密使,宰相还会理直气壮地要求过问军事。比如宋太宗末年宋朝与党项人的军事冲突日益激烈,宋太宗信任枢密副使寇準,经常单独召见寇準商量军务。宰相吕端就曾拦住寇準对他说:“如果是边境上的寻常事宜,枢密院职责所在,我不敢过问;但如果是军国大计,我身为宰相,不可以不知道。”寇準也觉得吕端说得有道理,便将他与宋太宗商量的事宜告诉了吕端。
另外,皇帝出于现实需求,往往会打破制度的规定。如宋真宗信任且倚重宰相,在朝廷讨论对契丹、西夏用兵时,宋真宗每次得到边境的上奏,一定先派人将奏议送到中书门下。不仅如此,他还对首相毕士安、次相寇準说:“军旅之事虽然属于枢密院职权范围,但中书总领文武大政,号令都应该从中书发出。”此外,宋真宗还特意强调,宰相讨论军事,可以畅所欲言,千万不要因为担心侵犯了枢密使的职权而有所顾忌。虽然制度并未发生改变,但在实际操作中,宰相的权力已经扩大了。
既然宋朝皇帝重视文官,文官集团崛起掌权,作为文官集团首脑的宰相,在朝廷上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其一举一动自然牵涉国家的走向。宋真宗的登基就多亏了宰相吕端的力挽狂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