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detail.png)
![](/read/listen.png)
曾巩:带着全家入仕途(1)
书名:典籍里的中国:文人圣贤作者名:有书本章字数:1999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48
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昏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宋史·曾巩传》
2016年,在中国嘉德春拍专场中,有一件叫作《局事帖》的书法拍品,备受大众瞩目。《局事帖》通篇一共一百二十四个字,最终以两亿人民币成交,在我们看来,这绝对称得上是一字千金。然而,在九百多年前的北宋,它的价值不过是承载着一位老人对自己漂泊生活的辛酸吐槽,这位老人便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
此时的曾巩已离京在外十二年之久,他双鬓花白,老态龙钟,心中早已厌倦了漂泊不定的生活。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孤独的曾巩遥望着京城,思绪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
屡试不中,来年再战
宋仁宗嘉祐二年,三十八岁的曾巩领着两个弟弟、两个妹夫、一个堂弟来到京师,参加由欧阳修主持的科举考试。或许连曾巩自己都已经记不得这是他第几次参加科举考试了。
虽然曾巩“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日草数千言”,但当时的主考官们大多喜欢文风华丽的四六字骈文。不愿投其所好、始终坚持自己风格的曾巩,自然也就不是主考官的菜了。所以,他才华虽高,却次次落榜。
有才华的人在屡试不中后,往往会借由诗文和信件发泄自己不满的情绪,这是文人的常态。比如韩愈在落榜之后,脾气变得很急躁。有次参加博学宏词科未中,竟然一月之内连续给宰相写了三封信,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相比于韩愈的“轰轰烈烈”,曾巩在落榜后则表现得十分镇静。他既没有嘲讽其他考生,也没有抱怨任何考官,更没有给高官写信发牢骚,而是“思广其学而坚其守”,继续默默努力,准备来年再战。就这样,原本风华正茂的曾巩,在考场蹉跎了近二十年,始终没能金榜题名。
凡是成功的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执着与踏实,也正是这份执着与踏实,成就了日后的曾巩。
文坛巅峰,一门六进士
皇天不负有心人。嘉祐二年的这次考试,改变了曾巩的一生。因为这次的主考官,正是曾巩的恩师欧阳修。
曾巩十八岁那年曾随父入京,进入太学后,他写了一篇《时务策》。欧阳修见此文而奇之,便将曾巩收入门下,并时常向同僚夸耀道:“过吾门百千人,独于得此生为喜。”欧阳修的赏识,使曾巩身价倍增,有了与朝堂大臣交流的机会。
此时的曾巩常与范仲淹等人书信来往,品评文章,议论时政,一时间声名鹊起。名声是有了,但他依旧次次落榜,就连欧阳修也对此感到十分惋惜。
但这次科举考试却与往年有了很大不同。此时的朝廷在欧阳修等人的提议下,正进行诗文革新,讲究返璞归真,崇尚独立风格,正适合曾巩这种有真才实学的人。
果然,曾巩这次没再白跑一趟。科举考试大榜公布的那天,整个汴京热闹非凡。这次科举考试除曾巩榜上有名外,苏轼、苏辙、张载、程颢、吕惠卿、章惇、曾布、蔡卞等历史名人也都赫然在列,难怪后来有人称这一年的科举考试是“千年之最”。
若说起这次科举考试的最大亮点,当属曾巩这一家子人了,因为进京的这六人全都榜上有名。曾家的“一门六进士”让这场“千年之最”的科举考试变得更加传奇。
其实,曾巩此次之所以能登科,除有些幸运成分外,也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与坚持。父亲离世,家境衰败,考场失利,这种种突如其来的状况,将他从“笔墨纸砚”的书海中拉了出来,取而代之的是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的家庭责任。
正如曾巩在《学舍记》中所写:“衣食药物,庐舍器用,箕筥碎细之间,此予之所经营以养也。”曾巩在侍奉继母的同时,还要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家中的衣食药物、房屋用具以及簸箕箩筐之类琐碎的小事,都需要他来操心。这样一来,为生活所累的曾巩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读书备考了。
然而,曾巩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相反,他还要帮助自己的弟弟们一起准备科举考试。对于一个多次落榜的“废柴”,居然还妄想帮助其他人准备考试?曾巩的举动,遭到了很多同乡的嘲讽。
有一次,曾巩正在教弟弟们读书,有个人从窗户丢进来一个纸团。曾巩打开一看,原来是一首讽刺他们兄弟的诗:
三年一度举场开,落煞曾家两秀才。
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但让那些人没想到的是,这首讽刺诗不仅没有打击到曾巩,反而成了他发奋读书的动力。他和两个弟弟在半山腰盖了间小屋,每日在屋中发奋攻读,渴了就以山泉解渴,饿了就以粗粮充饥。他还在小屋里挂起那首讽刺诗,并把“落煞曾家两秀才”一句改成“喜煞曾家两秀才”。一字之改,改出了一位不为命运折服的千古文章大家。后来,曾巩兄弟高中进士,成为坊间美谈。
为赞扬曾氏兄弟的苦读精神,人们在他们曾住过的山岩上盖了一间亭子,并刻有一副对联:半壁石岩千秋胜迹,八家遗墨万古勋名。成长的道路难免有许多挫折,这些挫折虽能使弱者跌倒,但也能激励强者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