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独尊儒术”提出者(2)
书名:典籍里的中国:文人圣贤作者名:有书本章字数:1441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48
三问三策答,儒学百家先
汉武帝掌权后,让各地举荐贤良,董仲舒被推举参加策问。汉武帝连续对其进行三次策问,基本内容是有关天人关系问题,所以这三次策问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天人三策”。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主要就体现在这“天人三策”之中:
第一,通过“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思想来稳固政治,加强集权。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如何使国祚绵长的问题时开宗明义:“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这句话指出,君主是上天和人的联结点。因此,只要君主能够秉承天道,上行下效,则国家就会强盛,王道就会彰显,福禄就会长久。
董仲舒指出:“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天地之间被润泽而大丰美,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徕臣,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
紧接着他强调:国家失道,天降灾异。反过来也就是说,国家不失道,天就会降下祥瑞。这其实是一个很古老的思想,然而董仲舒对这个思想做了一点改动。当君主做错了事情,上天不会直接惩罚,而是警告,最后才处罚。这正好符合了孔子的“不教而杀谓之虐”。即对人进行处罚的时候,应当先进行教育。因此,即便君主有了一些过失,只要能够重视上天的示警,及时更正、调整,亡国之难也不会降临。这样的回答正符合汉武帝的需求。同时,董仲舒又将阴阳家的阴阳五行融入这套理论中,让皇帝掌握了对上天示警的解释权。
第二,针对汉武帝提出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董仲舒提出兴建太学选拔人才,取消任子訾选制。也就是官员要从太学生中选拔,或者由郡县推举“孝廉”。这是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设计的人才选拔系统,是对当时人才选拔制度的重大突破。从中央层面,设立太学以招揽天下贤士。同时,请各地地方长官向中央推荐人才,并且通过对他们推选的人才进行考核验收来看他们是否称职——推举好的人才有赏,推举了不好的“人才”则有罚,这样,各地长官就会尽心推举真正的人才,最终达到野无遗贤的效果。
第三,建立大一统理论,用儒家礼教教化民众,同时提高政府效率。所谓的大一统,并非我们现在理解的统一的国家,而是指在同一个国家里,从君主到万民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思想理念,诸侯、百官不能根据不同的学说各行其是。因此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没有证据表明汉武帝完全接受了董仲舒的意见,但《汉书》上记载:“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也就是说,独尊儒术,其实是千百年来,学术正式融入政治的起点。
历史上对于董仲舒的评价,向来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提出的天人感应成为汉武帝穷兵黩武的导火索,他提出的大一统思想让两千年来的中华民族,受尽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也有人说,董仲舒的学说奠定了两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基础,也让大汉帝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或许董仲舒的出现,是解决汉朝历史问题的必然。
董仲舒由于性情耿直,未能在朝为公卿,晚年闲居在家,著书立说,朝廷每有大事,往往派使者咨询。太初元年,董仲舒病逝家中,葬于长安西郊。有一次汉武帝经过他的陵墓,感怀他为汉朝立下的功劳,下马致敬。从此,董仲舒的陵墓又被称为“下马陵”。
董仲舒一心向儒,一生传道。言语闲静后,不慕荣利前,在前行的路上,一步步成了万世之明灯。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哪怕山行野宿,亦会孤身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