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刘协:从傀儡皇帝到济世郎中(2)
书名:典籍里的中国:帝王将相作者名:有书本章字数:1325更新时间:2024-05-25 17:30:07
无力的抗争
200年,车骑将军董承跟王服、种辑等人受衣带诏,密谋推翻曹操的统治。此事的发起者是董承,但幕后推动者正是刘协。
这几位候选人都是政治认同和军事实力兼备的人选。可惜天不遂人愿,受衣带诏的计划最终暴露。董承、王服、种辑皆被处死。
失败一次,刘协就垂头丧气了吗?当然不会,他又开始等待第二个机会。这一次,发起者变成了他的夫人伏皇后。
对于曹操的残暴专权,伏皇后很是担忧,便写信给自己的父亲伏完,希望他仿效董承,带头推翻曹操。很不巧,这事情也很快败露,伏皇后还因此赔上了性命。但很有意思的是,这次曹操也没向刘协讨要说法。
第一次事变,完全是刘协幕后策划。第二次事变虽然看上去是伏皇后的个人作为,但如果没有刘协的默许,这件事肯定不会发生。常言道,事不过三。如果再出现类似的事件,曹操对天子的态度会不会发生改变?会不会废黜天子,代汉自立?
不管怎么说,刘协可能预感到了:历史就是要让他见证汉朝的谢幕。
体面退出
曾经有人问过曹操:何不取汉代之?曹操回答:若天命在吾,吾愿为周文王。
显然,曹操不是不想做皇帝,而是天不假年,一旦他做了皇帝,各地诸侯都会群起效仿,世道会变得更加混乱,北方来之不易的安定统一也会面临威胁,人民将再度陷入战乱。这些都是曹操不愿看到的,虽然他统辖的大汉疆土最为辽阔,天下三分有其二,但他只想做个周文王那样的角色。
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很快,刘协便接收到各种明里暗里的提醒,告诉他汉祚至今,天数将终,希望陛下上承天意,下顺民心,效仿尧舜禅让。说直白点,就是让他识趣点,别赖在皇帝位置上不动。
青年时期,刘协风华正茂,豪气冲天。在扑朔迷离的局势面前,他还希望自己大展拳脚,翻云覆雨。中年时期,刘协几经抗争,都惨遭挫败。在曹魏势力把持了大半个中国的前提下,无论政治军事,还是世道民心,他都没有任何翻盘的资本。
也许,一场体面的退出,是各方势力博弈的最佳选择。当曹丕君临天下的时候,他还笑吟吟地对刘协说:好东西,咱们今后要一起享受。但在刘协心里,这一切都已经无所谓了。
皇帝变医师
被册封为山阳公后,刘协和皇后曹节一起迁居河南。在那里,夫妻俩开起了医馆,要么上山采药,要么就免费给当地百姓看病。
皇帝化身郎中,这个转变有些突然,但也完全符合刘协的内心轨迹。无论是早年杖责侯汶,赈济灾民,还是后来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刘协始终都是知行合一,践行内心的仁厚之道。
他也很聪明。蛰伏之时,他观察各种势力的博弈,从中为自己寻找翻身的机会。受困之际,他徘徊在忠良和权臣之间,最大限度地延长汉帝国的寿命。哪怕后来流落民间,他依然是内圣外王的汉献帝。
234年,刘协逝世。同年离去的,还有蜀汉丞相诸葛亮。当后世把“亡国之君”的帽子狠狠地扣在刘协头上时,我们不妨理性审视他的过往和遭际,设身处地考虑一下他的无奈与忧愁。
他没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悲壮,也没有李煜的词句、赵佶的画笔,以至后人都没有为他奋笔疾书的欲望。
可是,如风一般吹过,如水一样流走,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呢?
刘协身陷牢笼,几度抗争,却依然洗刷不掉无尽的谩骂和责难。作为帝王,他迷恋的不是权力,而是心中的道义。哪怕后来远离了权力中心,他也襟怀坦荡,心无挂碍。
“知质有圣曰献。”纵观刘协的一生,完全不负“知质有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