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人格灵活性
书名:假装自己很外向:你在迎合什么作者名:杨思远本章字数:1885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47
1
温宁觉得自己太内向了,内向到已经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比如一到社交场合就容易紧张。看着别人如鱼得水地谈天说地,温宁很羡慕。有时候她也会主动参与到大家的聊天中,可是无论如何努力,她内心那股紧张感也挥之不去,甚至连言谈举止都开始变得别扭、僵硬起来。
关于自己社交紧张的原因,温宁简单归结为:自己性格太内向了。
事实上,生活中随处可见像温宁这样的人,他们为了让自己表现得合群一些,不惜违背内心的意愿,小心翼翼地迎合他人。
于是,他们一边羡慕别人在社交场合里自如地发挥,一边在刻意融入环境的过程中陷入身心俱疲的境地。
如果你恰巧也是这样的人,请先不要急着给自己下结论,认为一切问题都是由自己内向造成的。仔细想想,也许在另外一些场合里,或者和另外一些人在一起的时候,你同样可以表现出很健谈、很开朗的一面。
有的人只能在特定的环境里展现出自己社交的自如性,而在其他环境中则仿佛换了一个人,变得极度焦虑和紧张。这就不是“内向”的问题,而是“人格灵活性”的问题。
2
什么是人格灵活性?
简单理解,就是指我们在面对外界刺激时保持自我意识,以及自我整合的能力。
那些人格灵活性高的人,具有较强的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也更能以开放的态度面对生活,从容地应对各个场景,适应不同角色,从而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那些缺乏人格灵活性的人,则容易让自己的生活秩序变得僵化、脆弱。具体来说,他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有如下一些表现:
(1)缺少换位思考的能力,常常选择以“非黑即白”的、自我的方式来处理很多事情,看不到事情的多面性。
(2)对于不符合自己意愿和期待的事情,常常产生逃避心理,会认为“我就是这样的”“我无须改变什么”。
(3)适应能力不足,难以融入新环境、新场合,面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变化,毫无招架之力。
(4)情绪调节能力差,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容易被持续的负面情绪、强烈的情绪波动裹挟。
3
当我们在婴儿时期还不懂得使用语言与人交流时,父母通过我们的哭闹声来理解我们的需求。在他们摇晃的臂弯中,我们感受到被安抚;在他们递来奶瓶的时候,我们感受到被满足。父母通过共情的方式为幼小的我们创建了一个安全的环境。
随着慢慢长大,我们开始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于是尝试去探索这个世界。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受伤,但同时对周围的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发展出相应的应变能力。
在安全的环境里,我们可以自由地去探索,慢慢地,我们的自我就会逐步得到建立和完善,养成具有较高灵活性的人格。
4
然而,我们如果出生在一个父母缺乏共情能力的环境中,会发展成什么样呢?
想想看,你的哭声总是没有人回应,你的饥饿也常常得不到及时的食物提供,缺乏安全感的你,渐渐对这个世界充满怀疑甚至敌意,就会导致人格灵活性的匮乏。于是长大后的你,因为太缺乏安全感,很多社交情境对你来说一样充满了危机。
除了缺乏共情能力的父母,控制型父母也容易培养出人格灵活性匮乏的孩子。
控制型父母习惯给孩子设立很多规矩,这对孩子进行自我探索形成了极大的限制,导致孩子难以发展出真正的自我。当外部环境呈现出不同的状况,孩子如果缺乏独立应对的意识,往往就会依赖父母的意见。久而久之,孩子同样难以养成具有较高灵活性的人格。
总之,一个人的人格灵活性如何,取决于他的自我是否完善。
如果他的自我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那么他的人格灵活性就会比较高;相反,如果他的自我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被压抑、被限制,那么他的人格灵活性就会比较低。
5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愈。”这句流传甚广的话,虽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我们也应该知道,人的发展是可以通过发挥主动性来改变的。
童年并不能完全决定我们的一生,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灵活性。
首先,卸下内心的防御。
人格灵活性匮乏的人,通常对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行为比较执着,很难改变固有的行为模式。他们要想提高人格灵活性,首先就要卸下自己的防御,推倒内心的那堵“高墙”,平时可以多去参加一些有助于我们卸下防御的活动。比如练习舞蹈,每一次身体的舒展,都能帮助他们舒缓情绪,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建立链接。
其次,多和共情能力强的人相处。
在共情能力强的人面前,我们更容易“被看见”和“被接纳”。和他们相处,我们内在的原始客体会逐渐发生变化,从而发展出更加完善的自我。
能够和我们共情的人,可能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也可能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位长辈、一位朋友。不管是谁,如果你发现了这样一个人,一定要努力去和他建立一段长久的关系,让自己从中获得治愈。
提高人格灵活性,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在我看来,它能让我们内心生出更多的悲悯和仁爱,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既不伤人,也不伤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