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书名:假装自己很外向:你在迎合什么作者名:杨思远本章字数:1825更新时间:2024-05-25 17:22:44

1

为了挣脱原生家庭的束缚,你做过哪些事?

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这些年里,我接待过无数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为了挣脱原生家庭的束缚,他们有的在高考结束选择大学的时候,刻意挑选了距离家很远的城市;有的为了早日逃离父母的掌控,仓促结婚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还有的年少出走漂泊在外,再也没有回过家。

他们都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活出和父母不一样的人生。

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以为“背叛”原生家庭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

遗憾的是,大多数“背叛”就是在表达“忠诚”。他们用尽一生,也难以摆脱原生家庭给自己写下的咒语。

这就是原生家庭的代际传递:不只是活成父母的模样才叫代际传递,你拼命“背叛”的样子,也是一种代际传递。

代际传递是指上一代人的心理特征、行为方式传递给下一代人的现象,比如人际关系模式、亲密关系模式,以及教育方式等方面的传递。这种传递不仅包含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传递,也包含了家族之中无意识的传递。

2

有些人声称:“我不要活成父母的样子。”

乍一听,你会以为他们正在挣脱原生家庭的束缚,但如果仔细品味,你就能发现另外一层意思:他们是在用“背叛”的方式,表达自己和原生家庭深刻的情感链接。

每个人最初都是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的。小时候,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几乎是空白的,都是从自己亲近的人——父母那里,去了解“我是谁”“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

父母就像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在他们的反馈中获取了相关问题的答案,建立起初步的自我认同。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感觉到了自己的力量,也开始通过其他方式慢慢认识这个世界。这时候的“我”,开始呈现出不再依赖父母的评价而存在的独立状态。

于是,“我”开始了和父母完成分离的过程,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作“自我分化”。当自我分化完成后,我们在情感上和人格上便都独立于父母而存在,我们对自己、对世界也有了自己独立的观点和认识。

3

当一个人不断地强调“我不要活成父母的样子”时,意味着他还没有完成自我分化,看似是他对原生家庭的“背叛”,但这种“背叛”并不是出于自由意志所做的选择,而是一种基于心理创伤的对抗。

当然,对抗并不是一件坏事。

我们从原生家庭分离的第一步就是对抗,懂得对抗恰恰证明我们拥有了明确的自我意愿。只不过这种对抗应当基于自己的真实需求,以求完成自我实现,而非聚焦在自己的童年阴影中,被心理创伤、负面情绪绑架。

如果一个人对抗原生家庭的目的仅仅是“我不要活成父母的样子”,就意味着他只是想通过对抗的方式逃离童年痛苦的感受,而不是真正地建立自我。

因此,这样的“逃离”注定是徒劳的。

4

美国精神分析治疗师、系统家庭理论奠基人莫瑞·鲍恩指出: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在情感上真正地独立。

一个人想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情感独立才是关键。

情感独立,意味着自我分化接近完善,能够灵活地面对自己的情感需求。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情感独立呢?

(1)看清父母的局限

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人,有一种比较普遍的情绪,就是对父母充满了怨恨。

事实上,怨恨背后藏着的是没被解决的问题。它可能是一种渴望、一种遗憾,比如渴望得到父母的爱,遗憾不被父母认同,等等。

我们可以不认同父母、不接纳父母,但应该试着去理解他们,看到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看到他们各自的原生家庭环境,懂得理解他们的局限性,然后慢慢放下内心的怨恨。

我们若能放下怨恨,也就不再期待得到父母的满足,这是情感独立的开始。

(2)重塑自我信念

糟糕的原生家庭,容易让人不自觉地接受一些负面的自我认知,并进行自我否定、自我攻击。此时,个人的力量是被削弱的,需要不断通过外界来获取。

因此,情感独立的第二步,就是学会重塑关于自我的积极信念。

我们可以找一件有意义的小事,坚持做下去,比如跑步、写作,等等。在坚持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自信,久而久之,我们就不会那么依赖向外界寻求自我证明。

(3)创造新情境、寻找新体验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父母彼此间回应的方式等,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情感模式。

在走向情感独立的路上,我们可以尝试在现实生活中多交一些不同个性的朋友,了解他们对待事物不同的态度,以及应对事物不同的处理方式;或者有意去参加一些心理学的团队活动,在活动中感受全新的人际互动;等等。

总之,我们需要给自己创造一些新的情境,去获取一些新的情感体验。如此,我们才能最终斩断“原生情结”,在情感上做到真正的独立。

我们做到情感独立时,便真正拥有了自我。此时,面对原生家庭,我们就拥有了“心理免疫力”。

这个时候,我们根本无须“逃离”,就已经摆脱了原生家庭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