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是真的不想要,还是因为不敢要

是真的不想要,还是因为不敢要

书名:假装自己很外向:你在迎合什么作者名:杨思远本章字数:2421更新时间:2024-05-25 17:22:43

1

我的来访者徐丽云是一位年逾40的女性。有一次和她聊天,她提到了关于装修房子的困惑。

她见一位朋友从国外买回来的家具很漂亮,她很喜欢,想着自己正在装修的房子是不是也可以用漂亮的进口家具。可是她又觉得进口家具太贵,同时她还看上了另外一套性价比很高的国产家具,为此纠结不已,不知道如何选择。

对于徐丽云而言,购置国外进口的高档家具并不存在经济上的困难。她自己经营着一家公司,这些年发展得很好,一句话:不差钱。

她认为自己只是过不了心理上的这一关。一直以来,她的消费理念就是追求性价比,这甚至已成为她的生活信条。

她问我:“你说我是不是配得感太低了呀?”

我没有直接回答她的问题,而是反问道:“那套进口家具,真的是你特别想要的吗?假设想要的程度满分是10分,你打多少分?同样,那套所谓性价比很高的国产家具,你又打多少分?”

她沉思了一会儿,对我说:“这两套家具,好像都不是那种我特别想要的,换成其他的家具似乎也没什么大问题。”

我说:“那你从小到大有没有遇到过那种自己特别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就不罢休的那种?”

她又沉思了一会儿,说道:“从来没有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你这么一问,我发现自己好像还真没有遇到过非常想要的东西。”

2

生活中确实有很多类似徐丽云这样的人,他们温和低调,和朋友在一起时,当别人谈起最近买了什么称心的东西时,他们常常由衷地表示“我也想要”。可是真要追踪下去,你会发现他们那句“我也想要”只是随便说说,并不会付诸行动。

他们给人的感觉总是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不疾不徐,不争不抢,仿佛无欲无求的世外高人。他们如果真的活得超然,倒也能够拥有神仙般的快乐。

可是如果你真正地走近他们,就会发现他们其实活得一点儿都不快乐。而且,他们的不快乐似乎总是找不到源头,即便家庭美满、事业有成,他们依然活得不快乐。

一个失去了快乐能力的人,内心一定潜藏着未被察觉的伤口。事实上,在咨询工作中,我常常会遇见不同来访者咨询一个类似的问题,即“自己不知道该怎么选择”。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关于选择的问题,但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关于需求的问题。

“自己不知道该怎么选择”的背后,隐藏的真正问题是:“我真的敢要吗?”

3

徐丽云出生在一个高知家庭,父母都是大学教授。

按理说,父母一辈子都在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在养育子女方面应该比普通人做得更好。事实却非如此,徐丽云从小到大并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多的关爱。

在她的记忆中,母亲性子比较急,常常显得很焦虑;父亲则忙于工作和搞学术研究,总是沉默寡言。父母整日忙得焦头烂额,疏于照顾她。

一位焦虑的母亲,是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注意力满足孩子的需求的。不仅如此,孩子因为感受到了母亲的焦虑,反而还要时常安慰母亲。

因此,童年时期的徐丽云是一个没办法提出自我需求的小孩。她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自由地表达“我想要”,因为她的需求从来没有得到过父母的满足。

当孩子在潜意识里形成“我的需求不会被满足”的印记时,需求就成了一个不合理的期待,同时,表达需求则成了一件“不被允许的事情”。渐渐地,孩子内心的“不能要”就变成了“不敢要”。

当徐丽云表示“不知道自己该怎么选择”的时候,潜台词其实是“我很害怕当我说出要什么的时候,会有麻烦出现”。

4

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动机。

通常,我们的需求就是行为最大的动机。比如,你为了能考上好大学,于是选择好好学习,那么“考上好大学”就是需求,也是动机;你希望年终获评优秀员工,于是选择努力工作,积极表现,那么你的需求和动机就是“年终获评优秀员工”。

当一个人的需求被剥夺了的时候,他会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呢?他将不会再理直气壮地追逐真实的自我需求,而只敢去追逐那些在别人看来“正确的”“合理的”需求。

徐丽云后来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如今经营着一家不错的公司,可是她很难从中获得快乐,因为“不错的大学”“不错的公司”都不是她内心真正的需求。考大学也好,开公司也罢,都不过是她用来证明自己很优秀的方式。

5

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人。他们拥有体面的工作,拥有成功的事业,可他们真实的自我需求被压抑、被剥夺了,所以很难拥有快乐。

他们失去了快乐的能力,意味着也将失去追求创造的动力。尽管他们看上去一直在努力拼搏,但那不过是出于生存的本能,与他们自身真正的价值实现相差十万八千里。

他们找不到奋斗的目标,更无法理解活着的意义。

与此同时,他们内心被压抑的真实需求一直在蠢蠢欲动,渴望被人看见、被人认可。

一个自我需求从未得到认同和满足的人,是无法体会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独特价值的,他所有的价值感都源于对他人的满足。然而,一个人对他人的满足越多,自我需求就被掩藏得越深。

他们真正渴望的是剥掉心灵所有的附加物,让真实的自己被人看见,让真实的自我需求得到尽情表达并且被人满足。

6

糟糕的原生家庭剥夺了一个人的自我需求,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个人一辈子注定不会得到快乐呢?

当然不是。我们成年后的经历和经验都会参与自我的塑造。

换言之,虽然小时候你的需求可能是不被人理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依然如此。当你开始意识到你在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的时候,不妨果敢地做出改变,去面对和坚持自己的需求。

这样的改变很简单,从坚定地满足自己的一些小愿望开始,慢慢地,你就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真实的大愿望,最终活成一个能自我满足的、快乐的人。

我记得当年读《史蒂夫·乔布斯传》的时候,对乔布斯在人生中的很多选择钦佩不已。

比如他明明可以读更好的大学,却选择了一所他认为非常符合自己理念的文理学院;在文理学院上了6个月的学,他发现自己实在不想学一些无聊的必修课,又坚持要退学;他热衷禅修,去了印度一趟后,开始吃素食,觉得素食可以净化自己的身体……

这些看似疯狂的决定,无不体现了乔布斯对自我的坚持。而正如大家所了解到的,乔布斯也并非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原生家庭——他曾被亲生父母抛弃。

借助乔布斯的事例,我想告诉所有被原生家庭剥夺了自我需求的人,只要你勇敢地做出改变,最终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敢于坚定地说“我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