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你不是在回避社交,而是在回避真实的自己

你不是在回避社交,而是在回避真实的自己

书名:假装自己很外向:你在迎合什么作者名:杨思远本章字数:2365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47

我们做到情感独立时,便真正拥有了自我。此时,面对原生家庭,我们就拥有了“心理免疫力”。

这个时候,我们根本无须“逃离”,就已经摆脱了原生家庭的束缚。

1

小辉自称是“孤独星人”,由于有着严重的社交焦虑,他始终无法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友情,更没品尝过爱情的滋味。

同事私下的聚会邀请,他通通拒绝;遇见喜欢的女孩,他绕道而行。

他说自己也搞不清楚,为什么每次只要一想到和人面对面待在一起,就会不自觉地紧张起来,严重的时候甚至手心都冒汗。

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和小辉一样,长期受到社交焦虑的困扰。

他们通常有一些共同的外在表现:和人交流容易害羞,不敢直视别人的眼睛;在和别人近距离的接触中,常常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不太善于表达,在人群中习惯保持沉默;遇到人多的场合,总有一种想要逃离的冲动……

2

一个人社交焦虑的产生,和很多因素有关。

有些人的社交焦虑是遗传因素导致的。

研究发现,如果在你的家族中,有人患有社交焦虑,那么你患有社交焦虑的概率就会比较高。

还有一些人的社交焦虑是由其大脑结构决定的。

我们的大脑有一个叫作“杏仁核”的部位,主管我们的焦虑和恐惧。如果杏仁核功能过于活跃,人就会比较敏感,更容易产生社交焦虑。

此外,后天的成长环境、成长经历也可能导致一个人产生社交焦虑。

那些控制型母亲所培养的孩子,那些习惯了被批评、被否定、被嘲讽的孩子,那些有过被霸凌的经历的孩子,更容易产生社交焦虑。

3

坐在咨询室里的小辉,脸上带着困惑又充满期待的表情,向我询问他的社交焦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我不能说“让我看看你大脑中的杏仁核是不是异于常人”,于是我对他说:“先让我了解一下你吧。”

是啊,又要开始谈论童年了。

“心理咨询师除了谈论童年,好像也没有其他什么能耐。”很多人心里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

我想说的是,谈论童年当然不是心理咨询师唯一的技能,但童年确确实实藏着很多我们每个人不曾发觉的故事,正是这些故事为我们曲折的人生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小辉谈到自己的童年经历,说起了一件让他印象特别深刻的事。

那是在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因为贪玩,他没有及时完成作业。母亲发现后,拿起扫帚狠狠地打了他一顿,并且让他赤身裸体地站在门外走廊里,以此惩罚他。

细想起来,母亲惩罚小辉的事情简直太多了,只不过那次罚站事件对他的冲击是最大的。公开罚站,而且是赤身裸体,至今小辉想起来都觉得那就是一场梦魇。

通过这个画面,我想你已经看到了一个非常严厉的母亲的形象。

如果仅仅是严厉的教育手段,并不一定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多么恶劣的影响,问题在于小辉母亲对他的严厉只是表象,在这表象之下,隐藏着严重的人格障碍。

4

小辉的母亲成长于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父母很早就离婚了。作为家里的长女,她从小就被父亲寄养在姑姑家,并且被要求称呼姑姑为母亲,称呼亲生父亲为伯父。

被寄养的孩子,心里早早埋下了很深的创伤,造成了对自我认同的重大障碍。更加糟糕的是,小辉的母亲还时常遭到她父亲的嫌弃,被父亲嘲笑读书不好,是个“没用的家伙”。所有这些不幸的经历,最终导致小辉的母亲在内心深处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厌恶。

一个对自己充满厌恶的人,会不自觉地把这种厌恶外化,从而表现为对自己孩子的厌恶。这种厌恶会被孩子的潜意识感知到。

当小辉感知到母亲对他的厌恶时,他的自我评价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我是一个特别让人讨厌的人。

只是童年时期的小辉并不知道他对自己给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我评价,只是记住了那次在走廊罚站时的羞愧,还有那个渐渐变得内向、不爱表达、也不爱找同学玩儿的自己。

每一个社交焦虑的人,内心都藏着一个不太让自己满意的小孩。也许就是在遥远的童年岁月中,有一个你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人,亲手在你心里写下了“嫌弃”的一笔。

当然,我相信小辉的母亲在主观意愿上并不想伤害自己的孩子,或许她都不曾意识到自己伤害了孩子,因为她就是带着父亲的嫌弃一路成长起来的。

她有着自己对“爱”的理解:爱是什么?爱不就是严苛的挑剔吗?

我们不能指责小辉的母亲,只是感到很遗憾,她没能从自己的人生剧本里醒过来,从而避免悲剧的延续。

5

每个人对自己都有美好的期待,不管自身遭遇过多么恶劣的成长环境,这种期待都不会在内心消失。

小辉虽然在潜意识里厌恶自己,但同时他内心也存在着另一个理想化的自己:一个开朗的、外向的、足够优秀的、值得骄傲的自我形象。

对自我的理想化,也是一种防御方式。当一个人在生活中习惯了自我厌恶,导致自己受困于各种现实中的社交时,他便会试着向内寻求一些支持性的能量,以帮助自己度过困境。

对于小辉而言,他没有朋友,也没有能够倾诉的亲人,因此只能从自身找寻力量,他的内心便出现了那个理想化的自我。他觉得他完全可以变成那个理想化的自己,至于为什么不去做,不是因为做不到,只是因为自己不想做而已。

这种带有麻痹性质的对自我的理想化,短暂地平衡了小辉潜意识里由于自我厌恶所带来的挫败感。

但理想终究敌不过现实,一旦进入真实的社交场合,小辉在心里构建出来的那个理想化的自己,很快就破碎了。

终于,为了“自救”,他的潜意识告诉他:我还是适合一个人待着。

可结果呢?他越是选择回避,内心就会越焦虑。

6

像小辉这样的人,要想真正摆脱社交焦虑的困扰,首先需要做的便是接纳自己。

那些自己给自己下过的定义,自己给自己贴过的标签——怯懦的、不受欢迎的、不值得被爱的……所有这些描述,照单全收。

你必须承认和接纳当下的自己,才能有勇气做出改变。

你要相信,真实的自己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变化的。当下的你,只需要每天付出微小的努力,比如试着去赞美一个人,试着去找一个人倾诉心里话,试着去主动组织一场聚会活动,等等。

在持续的尝试中,你可以一步步靠近并最终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模样。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始终相信,人是拥有自我改变的力量的。你只要发自内心地渴望改变,就一定能够打破原生家庭的魔咒,与理想中的自己干杯庆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