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detail.png)
![](/read/listen.png)
商代青铜器的发现与类型
书名:镌刻在甲骨上的史诗:殷商作者名:李学勤本章字数:2896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45
金文,又称铜器铭文,也叫钟鼎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周以前把铜称为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到了周代成为书体的主流,因大量铸刻于钟鼎之上,后世也称其为“钟鼎文”。据考察,商代铜器上刻有近似图画之金文,其后继续演进,至商末,金文已与甲骨文一致。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续延至秦汉。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一千二百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三千七百二十二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二千四百二十个,较甲骨文略多。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
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有少量商周青铜器出土。《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得鼎汾水上”,五年(前112)六月“得宝鼎后土祠旁”。《后汉书·明帝纪》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六年(63)“王雒山出宝鼎”。东汉时期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到:“郡国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这些铜器应当是商周时期的铜器。汉代人还以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作为死后陪葬的物品,如1964年10月在江西南昌老福山的西汉中期墓葬中就发现随葬有商代晚期的铜瓿;1953年11月湖南衡阳蒋家山东汉4号墓出土了商代晚期的铜爵和铜觯。在青铜器屡出的情况下,有些人开始释读和研究铜器铭文,《汉书·郊祀志下》记载:
是时,美阳得鼎,献之,下有司议,多以为宜荐见宗庙,如元鼎时故事。张敞好古文字,案鼎铭勒而上议曰:“臣闻周祖始乎后稷,后稷封于斄,公刘发迹于豳,大王建国于(岐)梁,文武兴于酆镐。由此言之,则梁酆镐之间周旧居也,固宜有宗庙坛场祭祀之臧。今鼎出于东,中有刻书曰:‘王命尸臣:官此栒邑,赐尔旗鸾黼黻雕戈。尸臣拜手稽首曰:敢对扬天子丕显休命。’臣愚不足以迹古文,窃以传记言之,此鼎殆周之所以褒赐大臣,大臣子孙刻铭其先功,臧之于宫庙也。昔宝鼎之出于汾脽也,河东太守以闻,诏曰:‘朕巡祭后土,祈为百姓蒙丰年,今谷嗛未报,鼎焉为出哉?’博问耆老,意旧臧与?诚欲考得事实也。有司验脽上非旧臧处,鼎大八尺一寸,高三尺六寸,殊异于众鼎。今此鼎细小,又有款识,不宜荐见于宗庙。”制曰:“京兆尹议是。”
此段文献所记载的是东汉时期的史事。从内容来看,东汉时期出土了周代的铜器,张敞还辨认出了其中的文字。然而,总体来说,从汉至唐之间,青铜器出土不多,其中有铭文的更少。
到了宋代,皇帝特别喜好古代青铜器。在其影响下,一些达官贵人和富有的知识分子也争相购买青铜器,或作为玩物加以欣赏,或作为古代的文字资料加以研究。由此还形成了盗墓之风。这个时期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不在少数。
商代青铜器出土较多的还是在20世纪。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之后直到1937年前,史语所在殷墟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前后十五次,发现青铜器一百七十多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牛鼎、鹿鼎等大型重器。1939年,河南安阳当地农民在小营西地盗掘出土的后母戊大方鼎,则是中国青铜器中的瑰宝。
1950年,对殷墟的发掘工作重新恢复。殷墟西区的主体墓地是1969—1977年发掘的,当时共清理出商墓九百三十九座,出土青铜器一百七十五件,带有铭文的铜器四十三种。由于这些墓葬是科学发掘品,有可靠的地层依据和明确的出土地点,这些对研究商代青铜器的分期断代十分有帮助。
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对安阳地区墓地进行了诸多发掘,清理墓葬达二千多座,发现了许多有研究价值的铜器铭文。如1986年大司空村南地出土的寝印器组,对研究商代的族氏名号十分有帮助;而亚鱼鼎铭文有二十一字,对研究商代的祭祀制度大有裨益。
殷墟妇好墓是20世纪70年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妇好墓是商王武丁妻子妇好的墓葬。它是目前唯一一座能与殷墟卜辞相印证,又能确定墓主人身份的商王室墓葬。妇好墓共出土铜器四百六十八件,礼器二百一十件,还出土了不少的乐器、兵器和生活用具等。其中的青铜器很多都有铭文。
1959年后冈圆祭祀坑中出土的戍嗣子鼎,有铭文三行三十字,是目前所见科学发掘的文字最多的商代铜器铭文。它是一篇研究晚商时期宗庙祭祀制度的重要材料。
殷墟郭家庄西部的160号墓出土青铜器二百九十一件,其中有铭文的礼、乐器共三十八件。这些铭文对商代金文的分期断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世纪,殷墟以外也出土了很多商代的青铜器。
1979年在豫南地区淮河以南的罗山县蟒张乡天湖村发现了商周时期的墓葬。经过两次发掘,共清理墓葬四十二座,其中二十二座为商墓。这些商墓共出土铜器二百一十九件,其中八十三件为礼器,有铭文的有四十件。
1997年发掘的长子墓是一座有南北两个墓道的中字形大墓。共出土青铜容器七十九件、乐器六件,其中有一部分是方形器,说明墓主人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在铜器的铭文中出现了“戈”“子”“子口”“长子口”等多种铭文。根据相关的铭文材料,“长”可能是商代一个很重要的族氏。
20世纪70年代初,考古人员在辽宁喀左县北洞村发现了两个窖藏坑,出土了一批殷商时期的青铜器。这批器物引发了学者对孤竹国的研究,并进而关注到商代北部的地理问题。
商代青铜器的类型有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杂器。
食器包括鼎、簋、甗、鬲、豆、匕。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它有烹煮肉食、祭祀和燕享等多种用途。簋是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粮等饭食的器具。甗是蒸饭器。鬲是炊粥器。豆是专备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皿,它也是一种礼器。匕是挹取食物的勺子。
酒器包括爵、角、斝、尊、觥、方彝、卣、罍、瓿、壶、觚、觯、勺、盉。爵是饮酒器,同时也是一种礼器。角也是饮酒器,《礼记·礼器》:“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斝,甗是盛酒行祼礼之器,同时可以温酒。尊是高体的大型或中型容酒器。觥也为盛酒器。方彝也是盛酒器。卣是专门用以盛秬鬯的祭器。罍为大型容酒器。瓿是一种大腹容酒器。壶也是饮酒之器。觚,饮酒器,《说文解字》:“觚,乡饮酒之爵也。”觯,饮酒之器,《说文解字》:“觯,乡饮酒角也。”青铜器中的觯有两类,一类为扁体,一类为圆体。勺,《说文解字》:“勺,挹取也。”实为取酒浆之器。盉,王国维说:“在受尊中之酒与玄酒而和之,而注之于爵。”
水器包括盘、盂。盘是承水器,沃盥时,用匜浇水于手,以盘承接弃水。盂是大型盛饭器,兼可盛水盛冰,一般为侈口深腹圈足,有兽耳或附耳。
乐器包括铙、铃。铙是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又称为钲或执钟,流行于商代晚期。铃是我国较早出现的青铜乐器;然而,它在商代很少,时代特征不是很明显。
兵器包括戈、钺、矛、刀。戈是商周时期较常见的一种兵器,古称勾兵,是用以钩杀的兵器,戈通常由戈头、柲、柲冒和柲末的鐏构成。钺,《尚书·顾命》郑玄注:“大斧也。”它是具有权杖一类性质的兵器。矛是用于冲刺的兵器,矛体分锋刃和骹两部分,锋分前锋和两翼;商代早期的矛较狭,晚期的矛多阔刃。刀是用于砍杀敌人的兵器,商代晚期的遗址中经常出现刀。
杂器包括方形器、罐、锛。方形器,有的人以为是“冰鉴”,是盛冰用以保存食物的;有人以为是“卢形器”,是用作炊煮或盛食物的器具。罐,《集韵》:“汲器。”锛是用以砍削木料,使木料表面平整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