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02 原始农耕生活

书名:跟着课本学历史:文明之光作者名:彭勇本章字数:2668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45

大约在距今1万年前,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早期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从使用打制石器,发展为使用磨制石器,生产方式也由旧石器时代的渔猎和采集,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农业和畜牧业。人们已经学会了用植物的种子播种,从而生产出粮食,还学会了驯服动物和制作陶器。这些古人类走出简陋的山洞,开始定居生活,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水平不断提高,并发展出原始的宗教信仰和艺术。

知识拓展

五谷六畜

人们常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因为这曾经是农业社会中很受欢迎的吉祥语。那么,五谷是哪5种作物,六畜又是哪6种动物呢?

关于五谷,根据南北方的差异有两种说法:一种指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北方稻少、麻多,所以五谷中有麻无稻;南方水稻种植多,所以稻为五谷之一,没有麻。六畜,指的就是马、牛、羊、鸡、犬、猪这6种最早被驯养的动物。

原始农业的发展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历史十分悠久。在距今1万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最早的人工种植的农作物,它们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古代先民种植的稻,以及北方地区古代先民种植的粟和黍为代表。

稻,就是今天我们熟知的水稻。考古学家先后在江西省万年县的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湖南省道县的玉蟾岩遗址和浙江省浦江县的上山遗址中,发现了早期栽培水稻的遗迹。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在陶器残片的旁边发现了一些黑色小颗粒,工作人员将它们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送到实验室,检测结果震惊了世界:这些黑色的小颗粒是人工栽培的水稻稻粒,经过碳-14测定,距今约1.8万—1.4万年。

粟就是我们俗称的小米,黍则是俗称的黄米。这两种粮食,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中国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考古学家在北京门头沟东湖林人遗址和内蒙古赤峰兴隆洼遗址等地方,也发现了早期种植粟和黍的遗迹,距今约1万—8000年。

最早的原始农业很简陋,采用刀耕火种的形式,只能是广种薄收,而且经过多次种植后,土地日趋贫瘠,粮食产量越来越低。无奈之下,先民只能不停地迁徙,到新的地方重新种植,以获取更多的粮食。这样的迁徙对当时人类社会的发展很不利,直到最早的农业工具耒耜被发明出来,才改变了这种局面。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神农氏发明了耒耜,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据说,神农氏看到野猪用锋利的牙齿拱土,受到启发,制造出耒耜,用于深耕土地,改善了土地状况。耒耜的使用,也让农业种植由穴播变为条播,使得粮食产量大增。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人们用多余的粮食喂养、驯化动物。最早被驯养的动物有6种,分别是马、牛、羊、鸡、犬、猪。

与此同时,原始的手工业也开始出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陶器制作。先民们在生活中发现,泥土经过高温灼烧后会变得坚硬。根据这一原理,他们用泥土捏成各种器物的形态,放进火堆中烧制成陶器。陶器不仅可以用来烹煮食物,还能储存粮食和水,对先民们的生活来说意义重大。

知识拓展

母系氏族社会

氏族公社以血缘为纽带,是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分为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是:女子居于支配地位,男子要听女子的;生下的孩子,知母不知父,辈分按母系来定;同一氏族禁止通婚;财产共有,由母系继承。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人类社会从母系氏族社会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然后进入阶级社会。

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这些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华夏大地上的先民们,逐渐从愚昧蛮荒走向了原始的古代文明社会。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人是距今约7000年前,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古人类,因为这群古人类的遗址发现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村,所以被称为河姆渡人。

河姆渡人的生活方式,对应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部落,这些古人类居住在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木结构建筑里,使用的农具主要是耒耜。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稻谷、稻壳、稻秆和稻叶的遗存,以及很多家畜、家禽、鱼类、野猪的骨骼化石,还有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枣、葫芦等植物的遗存,据此基本可以推测,河姆渡人的社会经济以稻的栽培为主,也从事畜牧、采集和渔猎。

根据房屋建筑基址的规制和分布情况推断,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异的村落。河姆渡人已经广泛使用陶器。考古学家还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纺轮、卷布辊、梭形器和机刀等零件,由此推断出这一时期的人类已经会制造原始的机械。更有意思的是,河姆渡遗址中还出土了很多被称为骨哨的乐器,专家推测它们可能是那时的人们在狩猎时用于模仿动物声音进行诱捕用的。

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种类很多,主要有釜、罐、盆、盘、钵、豆、盉、甑、鼎等。最具特色的是早期的夹炭黑陶,河姆渡先民为了降低陶土黏性及提高成品率,特地在陶土中掺入了炭末。在这些陶器中,陶灶很特殊,它形状像簸箕,内壁有3个突起的钉状足,这是为安放釜而设置的。正是因为有了陶灶,河姆渡人才能在木质结构的房屋中生火而不易引发火灾。今天中国南方地区有些农村还在使用的缸灶,就是陶灶演化而来的。此外,前有朝上的管状嘴,后为敞口,中间以扁平把手联结的陶盉,被很多学者推断为酒器,这说明河姆渡人可能已经掌握了酿酒技术。

河姆渡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的原始艺术品,有象牙雕刻品、纹饰陶器和一些首饰。象牙雕刻品和纹饰陶器很有可能与早期的宗教祭祀仪式有关,而首饰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私有财产已经出现。

半坡文化

中国古代最早的文明社会不但出现在长江流域,也出现在了黄河流域。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气候和今天相比更为温暖湿润,适合早期人类的生存。1953年,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东郊的半坡村发现了一个大型的原始聚落遗址,这处遗址距今约6000年,被称为半坡遗址,半坡文化也由此而得名。

半坡文化属于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的原始居民过着聚居生活,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了很多村落。居住区有壕沟围绕,以防野兽侵害。房屋为地面和半地下式,呈方形或圆形。在居住区的中央有长方形的大屋,学者们认为这里可能是氏族举行庆祝或祭祀等集体活动的场所。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农具和渔猎工具,反映了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出土的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其中的彩陶最具代表性。彩陶红底黑彩,花纹简洁朴素,绘有人面、鱼、鹿、植物枝叶,以及各种几何形图样。更为重要的是,考古学家从这些陶器的花纹中发现了20多种符号,推测其很有可能是原始的文字。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陶器。该陶盆的人面绘制比较复杂,冥思的神态和夸张的游鱼,极具神秘色彩,再加上它出土前是覆盖于瓮棺之上作为葬具的顶盖的,应该与当时的巫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