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张巡的牙齿(至德二载十月初九)(四)
书名:弃长安作者名:张明扬本章字数:3258更新时间:2024-05-25 16:04:13
在迎太上皇回銮一事上,李亨自作聪明地走出一个昏招。
李亨告诉李泌:“朕向太上皇请求,一旦銮驾回京,朕就还像从前一样,回东宫继续当太子。”李泌听后愕然失色,急忙问:“奏表还追得回吗?”李亨答:“信使已经走远了。”李泌当下断定:“太上皇不会回长安了。”李亨不解地询问原因,《资治通鉴》只记录了李泌一个玄乎的回答:“理势自然。”
既然信使追不回来,李泌当即给出了补救方案:“以百官的名义再上一份奏表,陈述从‘马嵬请留’到‘灵武劝进’,再到今日‘光复长安’的种种情势和不得已而为之,然后表达陛下思念上皇,盼望上皇从速回銮的孝心,这就可以了。”李亨赶紧让李泌起草奏表,读后怆然泪下:“朕原本怀着至诚之心,希望将大政奉还给上皇,现在听了先生之言,才知道朕这种想法是多么的不妥当啊。”
这段对话的机锋隐藏在文字背后:退位当太子也绝不是李亨的真实想法,可以理解为李亨的政治试探。当然,李亨和李泌之间很可能是坦诚的,但他们的对话内情并没有被史书完全记录下来。
如李泌所料,李隆基收到第一份要求他归位的奏表时,“彷徨不能食,欲不归”。这也并不是李隆基不想当皇帝,而是担心会因此打破业已确立的皇帝—太上皇的二元政治格局,进而引起父子之间实即皇权之间的冲突与政局的更大动荡,伊于胡底。
说白了,李隆基既担心回京引发父子政治冲突,甚至顾虑性命之忧,也操心父子争位的冲突会搅乱大唐政局,破坏平叛大局。公心和私心搅在一起,增加了此事的复杂性。
而李亨放心不下的是,李隆基长期在蜀等同于“另立中央”,形成了与长安相游离的第二政治中心。现在趁着收复长安的政治利好,自己的皇位愈加稳固,让太上皇回銮,放在自己眼皮底下,他的皇位才坐得安心。
还是如李泌所料,李隆基收到第二份奏表后,“乃大喜,命食作乐,下诰定行日”。李隆基深知复辟皇权已不现实,徒增烦恼,与其为了皇位与李亨纠缠不清乃至交恶,还不如立足于太上皇的政治地位进行博弈,才可保得平安、尊严及部分政治空间。
李泌这件事办得让李亨遂心如意,但李泌觉得长安既已克复,自己出山有成,也到了激流勇退之时。
李泌突然向李亨请辞:“臣报答了陛下的恩遇,现在到了再度归隐的时候了。”李亨毫无心理预期,惊诧地说:“朕与先生忧患与共有一段时日了,如今刚刚才可以共富贵,先生怎么就走了呢?”
李泌的态度很坚决:“臣有五条不可留的理由,愿陛下准许臣离开,让臣免于一死。”接着他就一一摊出:“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太奇。此其所以不可留也。”
李亨欲以困倦为由搁置李泌的请辞,但李泌却不依不饶:“陛下今日与臣在同一卧榻,这么私密的场合尚且不同意臣的请求,何况他日在御案之前?陛下不让臣归隐,就是杀臣。”
李亨痛心疾首:“没想到先生会如此疑朕,朕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会伤害先生呢?莫非先生将朕当成了勾践那种对功臣刻薄寡恩的君王?”
“正因陛下尚未杀臣,臣才能提出请求,若真到了那一天,臣哪还有机会说话?”李泌连忙解释说,“杀臣者非陛下也,而是臣方才说的五条‘不可留’。陛下待臣一向如此恩遇,臣有些事尚且不敢言,天下大定之后,臣就更不敢说什么了。”
李亨沉吟不语良久,才问:“先生说的是朕没有听从你的北伐之谋吧?”李泌说不是,这才道出了他对李亨的最后进谏,力陈建宁王李倓被杀是冤案,以武则天之子李贤的《黄台瓜辞》为例,劝告李亨以史为鉴,不要一错再错,继冤杀建宁王之后,再纵容身边人对广平王不利,所谓“黄台之瓜,何堪再摘”。
李泌这番话的背景是,李亨宠幸张良娣,这位未来的张皇后很有政治野心,与李辅国勾结,先是除掉了建宁王,又想对广平王下手,以为将来自己儿子夺嫡做准备。当然,李泌言语中刻意撇清了李亨在其中的责任。
事实上,李泌的归隐也与忌惮张良娣和李辅国谋害有关,他毕竟是深谙道家出世保身之道的高人。但更深一层的考量可能是,李亨杀子也让李泌感到了这位主子骨子里的凉薄,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逼宫父皇、追杀亲弟李璘、赐死皇子,很难说下一步屠刀会不会转向李泌。毕竟,李泌与建宁王不仅平叛政见接近,且有私交。
李泌交代完最后的谏言,便对朝政再无眷恋,李亨再三挽留不果后,只得放李泌回衡山归隐去了。
当李亨与李泌就去留与否纠缠之际,唐军正挥师东进,直指东都洛阳。
唐军在长安只休整了三天,李俶和郭子仪就再度出征了。出师之初,郭子仪先在潼关一带追击叛军,斩首五千级,然后又相继攻克了华阴、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二郡。
洛阳是燕政权的都城,绝无可能不经血战就轻易放弃,悬念只是这一战会在哪里打。安庆绪和严庄商议后,便调集洛阳的一切兵力,命严庄率领,火速增援陕郡,同从长安一路溃退至陕郡的张通儒合兵后,步骑竟也达到了十五万人之多。这已经是安庆绪的全部家底了,他准备在陕郡放手与唐军做殊死一搏。
十月十五日,广平王李俶率军进至曲沃(今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郭子仪亲自带兵突进,在陕郡西面的新店与叛军迎个正着,即刻展开激战。叛军依山布阵,唐军仰攻时渐渐不支,被步步赶下山去,眼看叛军就要转守为攻,占据上风。
与香积寺之战一样,此时扭转战局的还是迂回的回纥骑兵。战前就埋伏在南山的回纥骑兵从背后偷袭叛军,出击时间选择得非常精准,正好是叛军杀下山空出侧后方之际。
叛军先是发现身后卷起了漫天沙尘,继而沙尘中射出了十几支箭,惊惶失措的叛军知道,他们的克星回纥骑兵又杀来了,未经接战便已望风而逃。这一战况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八百余年后的一片石之战,李自成军也是在漫天扬尘中,遭遇八旗铁骑的突袭而溃败。
可以看出,回纥骑兵已经成了叛军闻之色变的终极恐惧,叛军起兵之初赖以横行天下的曳落河精骑已成回纥人的背景板。回纥骑兵之所以予取予求,无往而不利,除了强悍的战斗力之外,更重要的可能是其迂回突袭、出其不意的战术,次次都是唐军主力居前,回纥骑兵选择战局最胶着的时刻迂回突击。
新店之战规模虽然浩大,但激烈程度却远不如香积寺之战,骑兵最擅长的作战场景就是追击战,不用付出正面攻坚的巨大战损就可以轻易取得全胜。严庄在这一战中几乎败掉了安禄山留下的全部家底,十五万大军“僵尸蔽野”“伏尸三十里”“庆绪之党,十歼七八”。
十月十六日,安庆绪在洛阳看到惊魂未定的严庄和张通儒,心知大事去矣,连夜与严庄等人逃出洛阳,朝着河北方向奔去,残军只剩下一千步兵和三百骑兵。
至德二载十月十八日,洛阳光复。广平王率军入城时,还在操心着如何兑现“金帛、奴婢皆归回纥”的约定,却惊喜地发现洛阳百姓已提前为回纥人准备好了一万匹锦缎,回纥人笑纳后也就没再纠缠到底。以上这个暖心的说法出自《资治通鉴》,但《旧唐书·回纥传》的版本是,回纥人还是在洛阳开抢了,而且一抢就是三天,抢完府库,抢商铺、民居,“财物不可胜计”。比较合理的推论是,回纥人的确先自行抢了,然后广平王从洛阳民众那里凑了一大笔赎城费,给了回纥人,才停止了抢掠。
在洛阳,广平王个人最大的收获是:他寻回了王妃沈氏,也就是民间以讹传讹的“沈珍珠”。一年多前逃离长安时,仓促之间,广平王没来得及带王妃一起走,沈氏被叛军俘虏后押送至洛阳。这对夫妇失散了一年四个月之后,终于重聚。
三天后(十月二十一日),叛军中接连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一是陈留郡军民杀掉了叛军守将,宣布全郡反正。陈留守将就是尹子奇,此时距离他攻陷睢阳、杀害张巡(十月初九),连两周都不到,这算是天道循环吗?
其二,叛军中有人来降,接洽时唐军才发现竟然是严庄。这个参与密谋起兵的安禄山顶级谋主、谋杀安禄山的策划者、安庆绪的头号重臣,竟然在穷途末路之时也降了,反得干脆,降得也利落,倒也是奸雄本色。《安禄山事迹》中还有个充满戏剧性的段子:严庄先派妻子薛氏假扮永王十一女,见到广平王和郭子仪时才和盘托出自己的身份,提出的投降条件是当众颁发免死铁券。广平王和郭子仪一商量,如果严庄这等叛军大员归降,再招降其余人想必就顺利多了,于是应允了颁发免死铁券的条件,还让他去长安觐见李亨。
严庄到长安不仅没获罪,还授封司农卿,从三品职衔,大唐对反正的叛臣不能更宽大为怀了。但是,对于那些原为唐臣的附逆者,等待他们的命运裁决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