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14 安史之乱(2)

书名:跟着课本学历史:隋唐长歌作者名:彭勇本章字数:1976更新时间:2024-05-30 14:22:44

随后,唐军集结了九路节度使共60余万军队围攻安庆绪,准备将叛军一举消灭。但唐肃宗并不十分信任诸军将领,没有给大军设立元帅,反而派遣宦官鱼朝恩来节制众将,监督各军行动。这就导致唐军号令不统一,进退失据,战斗力很受限制。安庆绪趁机向已经投降唐朝的史思明许以重利,诱使他再次叛变,转而率军13万援助安庆绪。结果,两军在邺城下交锋时忽然遭遇狂风,史思明趁机将九路唐军兵马打得大败。他又以为安禄山报仇之名杀死安庆绪,掌控了叛军的主导权。随后,史思明挥兵南下,再次占领了洛阳。就这样,唐军与史思明的叛军再次征战不休。

史思明为人和安禄山一样残暴,所以他也很快步了安禄山的后尘,被儿子史朝义所杀。但是叛军将领们对史朝义十分不服,认为他资历跟能力远不及他的父亲。于是,叛军就此分崩离析。史朝义在唐军和回纥联军强大的攻势下迅速溃败,最终被迫自杀,其余叛军也陆续被消灭或投降。就这样,持续了8年的安史之乱宣告平息。

早在战乱平息的前一年,在兵荒马乱中即位的唐肃宗病逝,他的儿子李豫即位,史称唐代宗。

藩镇割据

虽然长达8年的战乱终于结束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能再度恢复繁荣和稳定。这时候,唐朝中央的权威已经被大大削弱,各地藩镇的权势越来越大。

安史之乱结束后,各地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藩镇。这些藩镇有的是早先就已经设立的,有的是在安史之乱中临时设置的,有的是安史之乱平定后新封给平叛将领的,还有就是将原来安禄山的地盘拆分后安置叛军降将的。这四种藩镇类型中,以最后一种类型的藩镇对唐朝后面的走向影响最为深远。

唐朝没有彻底铲除安史叛军,而是选择划出一些土地,设置一批藩镇,将归顺的叛军将领以藩镇节度使的身份加以安置。这种处理方式为日后这些降将的反复叛乱埋下了祸根。唐朝的决策层做出这种决定,是因为此时的唐朝军力虚弱,要将叛军一举剿灭实在是有心无力。同时,部分唐朝的高级将领也担心叛军被彻底消灭后,自己的权势会受到削弱。因此,出于养寇自重的想法,他们也支持对叛军将领进行招抚。

经过8年的战乱,原本富裕的北方地区遭到严重破坏,民众大量死亡,千里无人烟、遍地荒野的情景随处可见。战乱时不仅叛军到处劫掠,唐军和回纥军也是如此,尤其在双方反复争夺的洛阳附近,百姓穷困到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只能拿纸披在身上。于是,尽快让国家安定下来,恢复经济民生,增强军队实力,才是唐朝必须优先考虑的事情。

在安史之乱的同时,西北、西南的外患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回纥在安史之乱中帮助唐军平叛,对唐朝的虚实了如指掌,知道唐朝国势虚弱,就有了轻视之意,不断趁机向唐朝索取财物。安史之乱平定后,回纥还一直谋划对唐朝发动入侵。在唐朝国境以西,吐蕃势力也日渐壮大,吐蕃还在安史之乱期间趁机攻占了甘肃一带大量土地,甚至还一度攻陷长安。在西南方向,唐军还要防范南诏,它们经常同吐蕃一起袭扰西南边境。这种烽烟四起的窘境,也让唐朝急于先平息国内动乱,才好抵御外敌。这也是促使唐朝大力招抚降将的原因之一。

最后,唐朝决定将安禄山的根据地一分为三,设置了成德、魏博、幽州3个藩镇,史称“河朔三镇”。接受任命的成德节度使李宝臣、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卢龙节度使李怀仙,都曾经是安禄山的部将。在全国的藩镇里,以这3个藩镇的实力最为强大,割据的程度也最高。他们各自有精兵劲卒数万,自己设置属官,又不向国家缴纳赋税,只是勉强与唐朝保持着名义上的臣属关系。在这些藩镇节度使的继任者人选上,唐朝也无力做主。整个河朔三镇前后总计57位节度使中,只有4位是皇帝任命的,尚不足十分之一。在节度使继任人的问题上,各个藩镇相互声援,不愿意朝廷插手。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死后,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向唐朝要求让田承嗣的侄子田悦继位。等到李宝臣死了,田悦就向唐朝表示支持李宝臣的儿子李惟岳继位。这些节度使都力图让职位在自己家族中传承。

藩镇的节度使们深知自己之所以能够公然抗拒中央的诏令,完全是因为自己手握重兵,所以就变本加厉地养兵扩军。田承嗣在自己的辖境征收重税,让老弱耕田,青壮当兵,将军队扩充到10万人之多。可以说,士兵是这些藩镇割据自立的根基。同时,藩镇越厚待士兵,士兵就越骄横。这些骄兵悍将,稍有不满就驱逐或者杀死节度使,另外拥立一个他们满意的人选来接班,这种情况时有发生。这就导致包括河朔三镇在内的很多割据藩镇,其实际控制家族经常发生变更。士兵武将普遍形成了骄横跋扈、动辄即反的性格,成为日后为害百年的祸源。

至于其余的藩镇节度使,在看到河朔三镇的所作所为后也纷纷仿效。比如淄青节度使李正,本是平叛功臣出身,后来也经常与河朔三镇勾结,意图发动叛乱。可以说,藩镇割据的问题像难以治愈的顽疾一样,直到唐朝灭亡都没有得到解决。

唐朝也并非不知道藩镇割据的危害,在淮南、四川、广州等重要地区的节度使人选上,始终保持着慎重的态度。尤其是淮南和四川两地,唐朝往往派遣宰相出任,被称为“宰相回翔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