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12 唐朝的对外关系

书名:跟着课本学历史:隋唐长歌作者名:彭勇本章字数:2774更新时间:2024-05-30 14:22:43

唐朝作为当时最为强大的帝国,经济、科技、文化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周边的国家都有非常密切的往来。朝鲜、日本等国派遣许多留学生来到长安、洛阳学习,中亚地区诸国也通过丝绸之路与唐朝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往来不断。

唐与朝鲜半岛三国

唐朝时期,朝鲜半岛上有3个国家:高句丽、新罗、百济。其中,最强大的要数高句丽。它位于今朝鲜半岛北部,并占据了吉林、辽宁的一部分地区。在朝鲜半岛的南部,是百济和新罗这2个国家。

唐朝初年,高句丽王建武仰慕唐朝文化,同唐朝保持了良好关系,又将隋末流落在高句丽境内的中原人送还唐朝。建武曾经打算隔绝百济、新罗向唐朝朝贡的道路,遭到唐朝的训诫后认错改正。后来,高句丽大臣盖苏文杀害了建武,另立国王,自己则掌握了国政大权,并联合百济发动了对新罗的战争。新罗女王金德曼无计可施,只能向唐朝求救。

唐太宗为救新罗,同时打算收回高句丽在隋末侵占的隋朝土地,发动10万军队亲征高句丽。高句丽军野战不是唐军的对手,就采用坚守城池的老办法。唐军在攻破高句丽10余座城后,被阻挡在安市城下。后因天气渐冷,唐太宗不想长久围攻安市城,便率军回京。随后,唐军屡次从陆地、海上两个方向进军高句丽,巨大的军事压力让高句丽不得不派遣使节前来谢罪,双方短暂休战了几年。

到了唐高宗初期,高句丽发兵攻打契丹,反被契丹击败。高句丽又联合百济和东北的靺鞨,再次对新罗发动战争。新罗被攻陷了36座城池后,只能再度向唐朝告急求援。唐高宗令程名振、苏定方等率军从东北攻打高句丽,以解新罗之危。数年后,唐高宗又发动水路10余万军队,打算与新罗军一同攻灭百济。唐军渡海而来,登陆后直指百济都城。百济发动全国兵力来抵御唐军,结果被唐军击溃,最终亡国。

失去了百济的支持,高句丽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只得向日本求援。而亡国的百济余部和日本联合起来,拖住了唐军攻克高句丽都城平壤的脚步。不过,唐军很快在水路方面找到了突破口。在白江口海战中,唐朝水军击溃了百济和日本的联军,这才让唐军能够以百济作为基地全力围攻平壤。没过多久,高句丽贵族发生内讧,唐军在围困了一个月后攻下平壤,高句丽就此灭亡。

唐朝在高句丽设置了安东都护府进行统治。这一时期,吐蕃的威胁已经日益加深,唐朝不得不收缩防线,把安东都护府从平壤迁到辽东。新罗趁机在朝鲜半岛扩张势力,逐渐占据了半岛大部分地区,成为半岛上三国争霸最后的赢家。

新罗与唐朝的关系十分密切,其国王即位,需要得到唐朝的册封才算是名正言顺。新罗国王还派遣该国贵族子弟到长安求学,并充当唐朝皇帝的侍卫。两国的朝贡往来也持续了很长时间,一直到唐武宗时期才断绝。新罗在政治上仿效唐朝官制,文化上也积极学习儒家文化,当时号称“君子之国”。整个唐朝时期,新罗与唐朝都保持着相当良好的关系。

唐与日本

日本跟中原王朝的交往也同样密切。早在隋朝时期,日本就曾派遣大臣访隋。到了唐朝时期,日本的遣唐使来中原变得更加频繁。整个唐朝时期,日本共派出遣唐使近20次,最终抵达中国的有15次。这些遣唐使在唐朝深入学习唐朝文化,学成后回国。他们不但使唐朝文化渗透到日本的思想﹑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还推动了日本国内改革运动的进行。这次改革史称“大化革新”,全方位地推动了日本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很多都参考了唐朝的制度。随后,日本又依据草书体的汉字创造了平假名,依据楷书体的汉字创造了片假名。这两种假名作为日文中的表音文字,一直沿用到现在。

遣唐使为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著名的遣唐使阿倍仲麻吕于唐玄宗时期来到唐朝,历经玄宗、肃宗、代宗3位皇帝,总共待了50多年,最后在长安去世。他中文造诣很深,精通诗文,跟大诗人李白、王维都是好朋友,他还给自己起了中文名字,叫作晁衡。

这些遣唐使里面不仅有留学生,还有学问僧。佛学的交流一直是中日两国交往的重要内容。学问僧空海9世纪初到洛阳和长安的名寺里学习,2年后将大量真言宗的经典带回日本,建立了日本的真言宗。

早在8世纪中叶,中国的僧人鉴真经过6次努力,终于成功东渡日本,将佛教律宗传到了日本,最后在日本去世。

唐与中亚、南亚诸国

唐朝除了同东部邻国有着密切交往,也同中亚、南亚的国家保持着联系。在中亚的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存在着一些粟特人建立的城邦。据史书记载,这些粟特人原本生活在祁连山北昭武城,后来被匈奴打败,才迁徙到中亚。这些城邦里比较大的有康国、安国、石国、史国等9个,所以又称“昭武九姓”。粟特人善于经商,又处在丝绸之路的关键位置上,对中西之间的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起初,粟特人被西突厥统治,唐朝消灭西突厥后,粟特人便依附于唐,受辖于安西都护府。

粟特人的国家再往西,就是波斯。波斯在隋唐时期一直同中国有交往。在唐高宗时期,波斯的萨珊王朝受到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的攻击,波斯王子卑路斯曾向唐朝求救,唐高宗便封他为波斯都督,不过并没有提供太多帮助。最终,波斯还是被阿拉伯帝国彻底消灭了,卑路斯逃往唐朝并终老在唐朝。波斯灭亡后,很多波斯人流亡唐朝,在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里都有不少波斯商人开设的店铺。波斯人李珣还在唐昭宗时期做了谏议大夫。

差不多与唐朝同一时期,阿拉伯帝国开始崛起,唐朝以来的史书称它为大食。唐高宗时期,阿拉伯帝国处于倭马亚王朝统治时期,因为其统治者崇尚白色而被称为白衣大食。到了唐玄宗时期,阿拉伯帝国由阿拔斯王朝统治。这个王朝崇尚黑色,故又被称为黑衣大食。

阿拉伯帝国和唐朝都想控制中亚诸多小国,双方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直接冲突。唐玄宗时期,安西都护府的都护高仙芝,擅自攻打了昭武九姓里的石国并纵兵劫掠,还将石国国王带到长安处死,引起了周边国家的不满。他们便与黑衣大食联合,攻打高仙芝的军队。双方在今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怛罗斯展开激战,相持5天不分胜负。最后,高仙芝麾下的葛罗禄部落临阵叛变,导致唐军大败,几乎全军覆灭,高仙芝勉强逃回长安。这场战役中,唐军约有2万人被俘,其中还包括一些工匠。这些工匠将中国的造纸术、火药术等传到了西亚地区,客观上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安史之乱后,唐朝渐渐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向中亚地区的扩张之路就此停止。

在南亚地区,唐朝时期将那里的5个国家统称为五天竺。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回国后将见闻口述给弟子,编成《大唐西域记》一书。书里对五天竺国家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述,还对那里的种姓制度进行了介绍。五天竺国家跟唐朝的往来十分密切,频繁派遣使节前往长安觐见和朝贡,唐朝也多次派遣使节回访。在唐朝民间,也经常有崇尚佛教的僧侣和百姓前往天竺拜佛取经的。当时前往天竺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从西域绕道前往北天竺,二是走海路坐船前往南天竺,三是直接穿过吐蕃国土到达西天竺。通过与五天竺国家的交往,在唐朝流传的佛教教义变得更加完善。与此同时,一些天竺风格的音乐、舞蹈、绘画元素,也被借鉴到中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