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08 王安石变法(2)

书名:跟着课本学历史:宋元兴衰作者名:彭勇本章字数:1944更新时间:2024-05-30 14:22:24

新旧之争与变法失败

中国历史上的变法,向来是失败的多,成功的少,这是为什么?因为改革和变法,首先要触犯的是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这个既得利益者,往往是占据了政治经济优势甚至是特权的那一群人。王安石的变法也不例外,变法从开始的那一天就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保守派的坚决反对。变法派和保守派围绕变法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后变成了残酷的政治斗争。这场新旧之争,被称为“新旧党争”。

知识拓展

王安石和韩琦

韩琦比王安石大10多岁,曾做过王安石的上级。王安石喜欢读书,经常通宵达旦,早上稍睡一会儿,脸不洗牙不刷,就匆忙赶去上朝。韩琦见了,以为他是夜里玩得太晚,劝他要少玩乐、多读书。王安石也不解释,回去后只说:“韩公不懂我。”由此对韩琦成见很深。变法开始后,两人更是分歧不断,王安石不客气地指责韩琦:“你这样做简直就是俗吏所为。”韩琦回答:“你是真不知道,我本就是一个俗吏呀!”

让我们来看看新旧两党都是哪些人。单论名气,新党最出名的就是王安石,其余成员有吕惠卿、曾布、章惇、韩绛等人。而旧党可以用“群星璀璨”来形容,司马光、韩琦、欧阳修、苏轼,都是当时非常有名的人物,而且在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史上,都有不可撼动的地位。新旧党争前后延续50多年,很多人被卷入这场争斗中,原本的变法,最终成了“党同伐异”。旧党司马光上台后,废止王安石变法,将变法派打成“元丰党人”;新党蔡京上台后,又把反对变法的人打成“元祐党人”,还发挥其书法特长,搞了一个“元祐党籍碑”,将司马光、文彦博、苏辙、苏轼、黄庭坚、秦观等309人列为奸党,并把他们的姓名刻石颁布天下。

平心而论,王安石变法虽然用人不当,但其很多措施确实能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正是他的用人不当,将这场变法最终演变成党争,不但没有挽救北宋,反而将北宋政治搞得一塌糊涂。王安石的变法举措,其实是能站得住脚的,甚至连最反对他的司马光,也拿不出“实锤”来反对王安石变法,只能对皇帝说:“闽人狡险,楚人轻易。今二相皆闽人,二参政皆楚人,必将援引乡党之士,充塞朝廷。天下风俗,何以得更淳厚?”“闽”是福建,“楚”指江西,铁杆的反对派司马光,都只能用“地域攻击”来反对变法。

卷入这场新旧党争中,最无奈的人是苏轼。他本人与王安石是好朋友,王安石变法开始时,苏轼并不反对。但随着变法的深入,尤其是王安石在变法中用人不当,使得苏轼慢慢转变了态度。王安石变法中有一条是要推行教育改革,兴建学校,取消诗词考试、改考经义论策等对治世有用的科目。作为大诗人、大词人的苏轼当然反对,苏轼由此变成了反对派。司马光当权后,开始废除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态度又变了,他对司马光说,变法要一分为二地看,有些变法举措利国利民,应该继续推行,甚至在朝会时与司马光争论了起来。文人如斯,两头不讨好,作为文学家的苏轼,非得蹚北宋政治的浑水,难怪他无论是新党执政,还是旧党当权,都是倒霉的那一个。

知识拓展

司马光和吕惠卿

司马光和王安石直接碰面少,反而和变法的二号人物吕惠卿经常“交手”。宋神宗夸赞吕惠卿是“美才”,司马光答:“这个人人品不行。王安石如今的坏名声,就是因为他。”司马光还写信给王安石告状:吕惠卿将来一定会背叛你。一次,司马光和吕惠卿因为变法的事又吵了起来,差点儿要动手干架。被制止后,司马光神色如常,跟没事人一样;吕惠卿修养差了些,依然怒火难抑。有人说:“一个山西人,一个福建人,怎么可能合得来呢!”

知识拓展

苏轼与章惇

苏轼被宰相章惇贬到广东惠州,北方少有他的音信,于是社会上谣传他已经死去。几年后,章惇失势,被贬到广东雷州,苏轼则官复原职,回到北方。南昌太守叶祖洽见到苏轼,问道:“社会上传说先生已经去世,怎么至今还在人间游戏呢?”苏轼答:“去黄泉的路上遇到了章惇,于是就返回来了。”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变法断断续续实行了17年,在这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但变法过程中,因为用人失误,也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造成扰民、损民的后果。

《宋史·王安石列传》中有这么一句话,“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天变不足畏”指的是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指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流言蜚语无须顾虑。这句话虽然不是王安石说的,却非常符合王安石的思想和性格。在民间文学作品中,王安石被称为“拗相公”,以揶揄王安石变法。这其实是不公允的。王安石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改革家,虽然变法失败了,甚至在很长时间里,史学界对于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但王安石变法改革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