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34 司马迁和《史记》

书名:跟着课本学历史:秦汉风云作者名:彭勇本章字数:2615更新时间:2024-05-30 14:22:13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更是为之后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公认为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现在,我们来讲讲《史记》和它的作者司马迁的故事。

司马迁其人

司马迁出生于汉景帝年间,父亲司马谈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在父亲的教导下,司马迁从小就得到了很好的儒家文化教育。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赴长安担任太史令,司马迁则留在老家龙门继续读书。年纪稍长之后,司马迁来到京城,当时已经学有所成,但父亲司马谈认为读万卷书之余,“行万里路”同样重要。于是在父亲的安排下,司马迁20岁时就开始游历天下,遍访名胜古迹,搜集史料。

后来,司马迁回到长安家中,此时他的父亲司马谈已经处于弥留之际。他对司马迁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夏时代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后来衰落了。你如果继任为太史,就可以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我身为太史,却因病中断了对国家历史的记载,对此感到十分不安。你做了太史,不能忘记作为太史的职责,就是记录历史,编撰成书,扬名于后世啊!”司马迁哭着接下了父亲交给他的重任。

为了编撰史书,司马迁博采众家之长,向同时代的杰出人才学习,这里面对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董仲舒和孔安国。董仲舒是当时的大儒,他所创建的儒家公羊学派思想对司马迁的影响很大。公羊学颂扬商汤周武的革命,主张“以有道伐无道”,这种思想是《史记》中反暴政思想的来源;公羊学“尊王攘夷”,主张大一统,这一宗旨贯穿了《史记》全书;公羊学崇节尚耻之义,也成了《史记》中褒贬历史人物的道德标准。孔安国是孔子的后人,家中藏有很多已经失传的图书,尤其是《古文尚书》10余篇,司马迁在记载夏商周三代史时曾大量引用。

就在司马迁努力创作《史记》时,祸从天降。汉武帝天汉二年,李广的孙子李陵出击匈奴,以5000步兵对抗匈奴主力,在杀敌万人之后,弹尽粮绝又无外援的情况下,投降了匈奴。消息传来,汉武帝震怒,群臣更是纷纷声讨李陵的罪过,只有司马迁站出来仗义执言:“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着报国之心。他只领了5000步兵,却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杀敌1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抵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想活下来找机会回报汉朝的。”然而,很快就有李陵帮助匈奴训练军队的谣言传来。于是,为李陵说好话的司马迁被定为诬罔罪名,按律当斩。在汉武帝朝当时,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50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家人四处奔走借钱,一时也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再想到父亲临死前的嘱托,于是司马迁不顾奇耻大辱,选择用腐刑来抵消死刑,继续《史记》的创作。

知识拓展

《史记》完成之后……

司马迁在完成《史记》之后,考虑到书中多有直言之处而不容于世,因此并没有立即将它公之于众,而是手抄了一份副本呈给汉武帝,原稿则交给了女儿。果然,呈送的副本后来不知所终,原本则被他的女儿带到婆家藏了起来。后来,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找到了《史记》原稿,阅读之后受益匪浅。到了汉宣帝时期,政治环境比较好了,他感到时机成熟,才上书汉宣帝,将《史记》献了出来。自此,天下人才有幸读到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出狱后,司马迁被委任为中书令,看似是皇帝近臣,实则就是宦官,为士人所不齿。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感到恍惚而迷茫”“每次想到这件羞耻的事,汗水没有一次不把衣服浸湿的”,等等。可见,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忍受了多么沉重的屈辱和耻笑。终于,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司马迁历时14年,完成了《史记》这部宏伟巨著,实现了他和父亲的夙愿。第二年起,史书中就再也没有关于他的记载,后人猜测他应该已经去世了。

《史记》其书

《史记》全书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全书共130篇,52万余字,内容涉及西汉以前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人在太史公的笔下都变得活灵活现。《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自《史记》开始,司马迁创立了史书著述的新体例——纪传体。“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是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的人物事迹;“列传”则是除帝王诸侯外,其他各个方面的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以及少数民族人物的传记。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是《史记》的主体,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主线来记载历史,各种体例分工明确。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有它开启先例、树立榜样,后世仿效这种体裁修史的人相继而起,一直延续、影响到了近现代的史学著述和研究。另外,自司马迁修成《史记》,后世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到西晋时期,“史学”在中国学术领域里真正取得了独立的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首推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知识拓展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出自司马迁《史记》中的《报任安书》一文。后来,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作了引用:“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其实,毛主席从青年时就对司马迁很是崇敬,他认为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非常赞同和学习司马迁实地调查的做法。

另外,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之高妙也表现在《史记》的书写里。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安排得非常妥帖、秩序井然,再加以视野广阔、见识高远、文字生动、笔力洗练、感情充沛,因此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司马迁讲自己的写作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鲁迅则精辟地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至今,《史记》中的很多故事仍旧脍炙人口,甚至被列入中小学的语文教材。

可以说,司马迁凭借《史记》,以一人之力托起了史学与文学的两座巅峰。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