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五铢钱与盐铁专卖
书名:跟着课本学历史:秦汉风云作者名:彭勇本章字数:2953更新时间:2024-05-30 14:22:08
西汉建立之后,因为诸侯国和地方豪强的存在,中央政府并没有统一铸币权,诸侯国铸币甚至私人铸币大量存在。国家的重要经济物资如盐、铁之类的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富商手中。他们依靠盐铁生意获利,家中奴仆上万,富可敌国,甚至操控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如汉武帝时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就是这样的大户。这些豪强富商凭借国家的资源致富,却唯利是图,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甚至在汉初时期诸侯王发生叛乱,财政拮据的中央政府向他们借钱平叛,这些富商却担心中央政府打不赢而不肯借贷。就这样,中央政府和豪强富商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为了加强对国家社会经济的控制,也顺势打压这些豪强富商,收回铸币权和盐铁专卖成为汉朝当时的重要举措。
五铢钱
秦朝灭亡后,西汉初期仍沿用秦制半两钱。由于允许诸侯国和民间私人铸币,导致钱币轻重、大小不一,还出现了重仅一克的荚钱、被剪掉一圈边的半两钱等。这种币制的混乱,一度给当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物价上涨、货币贬值。鉴于币制的混乱,吕后时期取消了民间铸币的权利,由国家统一铸造八铢钱。因八铢钱太重,后来改为行五分钱,即半两的五分之一。其后,随着汉文帝、汉景帝的当政,钱币屡屡改制,民间私人铸钱也是屡禁不止,虽然钱币上面铸的文字一直是“半两”,但其大小、轻重和形状却千差万别。
铸币问题没有彻底得到解决,是因为能铸钱的并不只有中央政府,地方诸侯国也可以铸钱。尤其在七国之乱中,吴楚两个诸侯国大量铸造钱币,其地方财政收入甚至高于朝廷中央。民间私自铸钱的事也时常发生,因为获利巨大,很多人铤而走险,老百姓因私铸钱而被杀的有近万人,因私铸钱而发生争斗殒命的、畏罪自杀的更是不计其数,可见问题非常严重。为此,汉武帝在位期间先后进行了多次币制改革,才得到了比较彻底地解决。
建元元年,汉武帝首次进行币制改革,行三铢钱,重如其文。但是由于当时三铢钱与四铢钱重的半两钱等价使用,同时盗铸盛行,最终未能坚持流通。到了建元五年,又“废三铢钱,行用半两钱”。元狩四年,汉武帝又下令重新铸造三铢钱,并造皮币和白金币,还颁布了盗铸金钱者死罪令,但民间私自铸币不可胜数。元狩五年,又进行了第四次币制改革,“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这次改革在防止盗铸方面改进了技术,在钱币的背面加铸了一道边,使人无法磨取铜屑熔铸新币。五铢钱从此启用。这种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以及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等朝代均曾铸造过,历时长达739年,是我国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钱币。
让汉武帝没想到的是,由于当时五铢钱铸币权并没有收归中央,地方诸侯国只是参照中央五铢钱的制式各自铸造自己的五铢钱,有的偷工减料,有的大肆铸造,结果又发生了很大的混乱,搞得民怨沸腾。最终,汉武帝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在元鼎二年收回了各诸侯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统一发行,五铢钱才在真正意义上成为汉朝的官方法定货币。
盐铁专卖
盐铁专卖又称“盐铁官营”,指的是政府为限制民间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增加中央政府财政收入而实行地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这并不是汉武帝时期的专利,最早起源于春秋时代的齐国,即齐国管仲提出的“官山海”政策。根据《管子·海王》记载:“官山海”让财富迅速积累到齐国君主手中,为齐桓公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财政基础。仅食盐专卖一项,管仲为齐桓公算过一笔账:一个有万辆兵车的大国,1000万的总人口中应纳税的人约100万,每人每月征收30钱,一个月也就3000万钱;但只要每升盐加价2钱,因为食盐销售严格按照户籍实行“计口售盐”,每月即可多得6000万钱,远超过每月30钱的人头税带来的收入。
秦国商鞅变法时,也采取政策措施控制山泽之利。当时的山海之产主要是盐、铁,秦国对其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到了汉代,尤其是西汉初期,因为奉行无为而治,盐铁的官营逐渐开放为民营,商人通过经营盐铁生意获取了大量财富,富比王侯。到了汉武帝时期,迫于国家财政的压力,更是反感豪商们只顾自肥,而不帮助解决国家急难,不顾百姓陷于穷困之中的行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元狩三年,为了应对因对外战争造成的财政亏空问题,武帝下令实施盐铁官营政策,将原属少府管辖的盐铁事务划归大农令,由国家垄断盐铁的生产,并任命大盐商东郭咸阳、大冶铁商孔仅为大农丞,专门负责此事。桑弘羊由于善于计算经济问题,仍作为侍中参与盐铁官营规划,负责“计算”和“言利”之事。不久之后,桑弘羊主持了“笼盐铁”政策,将盐铁的经营全部收归官府,实行专卖,并在产盐和产铁的地方,分设盐官和铁官进行管理。盐专卖采取在官府的监督下由盐民生产,官府定价收购,并由官府运输和销售。铁专卖采取官府统管铁矿采掘、钢铁冶炼、铁器铸造和销售等一切环节。
知识拓展
寓税于价和官山海
战国时的齐桓公和管仲曾就如何增加国家财富展开讨论。齐桓公认为,可以对百姓在人口、房屋、牲畜等方面多征税以增加国家收入;管仲则认为,这种方式是有形的,是直接向百姓收取财物,自然会招致百姓的不满。他提出了一种取之无形的方法,这就是“寓税于价”:把税收隐藏在商品的价格里,使得购买和使用它们的人民避免不了被征税,又感觉不到被征税,因此不会产生抵抗。
如何才能寓税于价呢?管仲提出的具体办法是“官山海”,即只要把山、海的相关资源垄断起来,由国家经营就可以了。山上出产铁矿,海里出产海盐,将盐和铁的买卖交由国家来经营,是为盐铁专卖制度。
汉武帝死后,特别是因为汉武帝后期一系列错误带来的负面影响,当时的实际掌权者——大司马将军霍光,曾对要不要继续实行盐铁专卖产生过犹豫,这种犹豫最后变成了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辩论。汉昭帝始元六年旧历二月,朝廷从全国各地召集贤良文学60多人到京城长安,与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共同讨论民生疾苦问题,后人把这次会议称为“盐铁会议”。会上,双方对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均输、平准、统一铸币等财经政策,以至屯田戍边、对匈奴和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场面颇为壮观。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规模较大的关于国家大政方针的辩论会。会议结束后,朝廷仅仅罢去了郡国酒类专卖和关内铁官,其他各项政策仍维持不变。坚持强化盐铁专营的桑弘羊在政治上受到一定的挫折,霍光借助贤良文学,赢得了比较广泛的舆论支持,经济上也使得盐铁官营政策有所收缩。
知识拓展
什么是贤良文学
贤良文学是汉代朝廷录取“公务员”的重要科目之一,始于汉文帝时期。贤良,是指品貌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学,是指精通儒家经典之人。贤良文学,是指通经达变之人。汉朝招收这些人,其目的是广开言路,让他们为国家治理提建议、做咨询。他们一般是由公卿诸侯王、郡守等高级官吏举荐至朝廷,皇帝亲自考核,分出高下,然后授以官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就出自贤良文学的选拔。
此后,东汉时曾取消盐铁专卖,实行征税制。三国、两晋注重专卖,南北朝时征税制复起。隋至唐前期,取消盐的专税,和其他商品一样收市税。唐代安史之乱后财政困难,盐专卖又开始实行。此后历朝历代,都加强了盐专卖,对铁则实行征税制,不再与盐同例看待。盐铁专卖使封建国家获得了可观的收益,特别是盐,一直是历代封建政府牢牢掌握的最重要的专卖商品,其收入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