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七国之乱与推恩令
书名:跟着课本学历史:秦汉风云作者名:彭勇本章字数:2791更新时间:2024-05-30 14:22:07
西汉初期,刘邦见秦王朝因为没有实行分封制,轰然倒塌时连个站出来反抗的嬴氏子孙都没有,便重走了分封的老路,册立刘氏子弟为诸侯王,在各地设诸侯国。刘邦死后,各诸侯国随着力量的增强,逐渐不受节制,与中央政权的矛盾越来越深,甚至屡屡发生叛乱,最终在汉景帝时期爆发了规模巨大的七国之乱。怎么解决诸侯国问题,也成了西汉初期最为突出的政治难题。
七国之乱
其实汉文帝在位时,他就已经意识到诸侯国力量对于中央政权的威胁。汉文帝自己原本也是诸侯王,他能当上皇帝,就是大臣们与各诸侯国力量博弈、妥协的结果。平定诸吕之乱后,因为“分赃不均”,济北王就曾起兵叛乱乃至被杀,而后淮南王刘长谋反被流放,诸侯国和中央政权的矛盾愈演愈烈。为了解决诸侯国问题,汉文帝也做过一些努力,如让列侯前往封地、把自己的儿子也封王,但这些办法只能牵制诸侯国力量,并不治本。谋士贾谊曾给汉文帝献策“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把大诸侯国分为小国,这个办法很好,但实施起来遇到的阻力也很大,不过还是收到了一定成效,诸侯国的力量有所削弱。
让人没想到的是,中央和诸侯国的矛盾,因为一件意外发生的事而进一步激化,为七国之乱埋下了祸根,这就是弈棋事件。汉文帝的太子刘启与吴国王子刘贤下棋,下着下着,因为争强斗胜或是悔棋,刘贤与刘启发生了争执,刘贤态度不恭,被刘启抄起桌上的棋盘当场砸死。吴国在当时的诸侯国中实力强大,又能产铜,又能煮盐,发行的货币甚至流通全国。吴王刘濞在儿子被杀后气得称病不朝,仇恨的种子也就埋下了。
汉景帝即位后,中央与地方诸侯的矛盾更加激烈,景帝不同于文帝,他为了消除诸侯国力量,采取了激烈的措施。汉景帝先是以各种罪名对诸侯王进行惩罚,削减他们的封地。其后,他采纳了晁错的《削藩策》建议,下了削藩的决心。各诸侯国岂能坐以待毙?与汉景帝有杀子之仇的吴王刘濞首先反对,新仇旧恨一块儿算,他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公开反叛,光是吴国就动员起30万人的武装力量。为了壮声势、扩大力量,刘濞还派人联络匈奴、南越、闽越等势力,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这场规模空前的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知识拓展
晁错
晁错,汉初政治家、文学家。晁错向汉景帝上疏《削藩策》,认为:削减诸侯的领地,他们会反;假使不削减他们,他们也会反。早反危害小,晚反危害大。汉景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此举引起了诸侯王的强烈反对,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景帝听从袁盎之计,腰斩晁错于东市。“清君侧”,意思是清除君主身边的小人、奸臣,是常用的历史词汇。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叛乱,汉景帝刚开始也被吓得昏了头。在袁盎的蛊惑下,汉景帝先是将晁错满门诛杀,试图平息叛乱,可怜晁错对汉景帝和大汉王朝忠心耿耿,却被当了替罪羊。晁错被杀后,七国联军并没有撤军,他们反而认为汉景帝软弱无能,吴王刘濞更是乘机自称东帝,与汉景帝的中央政权分庭抗礼。
的确,汉景帝在刚当皇帝的时候政治手腕还不成熟,但他很快就意识到,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于是下定决心用武力镇压。派谁去领兵平定七国叛乱呢?当时,汉朝的开国功臣中能征善战的将领老的老,死的死,最后汉景帝把这个重任交给了周亚夫。
周亚夫,西汉开国元勋周勃的儿子,刘邦死前预言“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正应了刘邦的预言,在诸吕之乱中,周勃率军诛杀吕氏诸王,拥立汉文帝,将天下还到刘氏手中。这一次,安定刘氏天下的历史重任又交到了儿子周亚夫身上。
周亚夫治军严厉,其军事能力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有一次,汉文帝到周亚夫驻军的细柳营视察,走到营门外却被拦了下来。守卫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皇帝的诏令。”文帝派人拿着自己的符节进去通报,周亚夫才命人打开营门,并对文帝的随从说:“军营之中不许车马疾驰。”等车夫小心翼翼地驾车载着文帝见到周亚夫后,周亚夫一身戎装,仅行拱手礼,并请罪说:“戎装在身,请允许以军中之礼拜见。”结果,汉文帝不但没有责怪,反而觉得周亚夫治军有方。
平定七国之乱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汉景帝的弟弟梁王,他所封的梁国正好处在七国叛军进攻长安的必经之路上。所谓“打仗亲兄弟”,梁王为了自己的哥哥,也是举全国之力与叛军死扛到底。双方相持不下,等到都筋疲力尽时,周亚夫趁机率军攻向叛军,叛军大败,反叛的诸侯王先后被杀,反叛的七国除楚国外都被废除。这中间有个插曲,在平定七国之乱中,梁王功劳很大,甚至一度传出“景帝死后,梁王继位”的所谓政治遗嘱,给后来汉武帝的继位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七国之乱平定后,诸侯国的力量被大大削弱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略得以进一步实施,诸侯国被越分越小。中央还取消了诸侯王任命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并规定诸侯王无权过问封国政事,人事权和财政权被收归中央,诸侯国也就失去了与中央抗衡的资本。
知识拓展
主父偃
主父偃,汉武帝时期的大臣。他出身贫寒,曾得到汉武帝的破格提拔,一年当中被四次提升,很受汉武帝信任。大臣们都害怕他,纷纷贿赂他,馈赠给他的钱财累计达千金。有人劝告主父偃说:“你太横行无忌了!”主父偃说:“我结发游学40多年,自己不得志,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兄弟不收留我,朋友离弃我,我穷困潦倒的时间太久了。再说大丈夫在世,生不能享用五鼎食,死就受五鼎烹刑算了!我日暮途穷,所以倒行逆施,不按常理做事。”
推恩令
在平定七国之乱后,诸侯王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削弱,但也有一些例外。在汉武帝即位初期,仍然有一些大国连城数十座,封地上千里,也经常做出一些违抗中央命令的事情。这对要集权于中央的汉武帝来说是不能容忍的,但若采取过激的行为又怕导致新的叛乱。这时,谋士主父偃上书汉武帝,提出了“推恩令”的办法。这个办法的具体内容是:诸侯除长子继承王位外,还要推恩分封其他子弟为列侯。这种名义上是实施恩惠,实际上是把诸侯国拆分,进一步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一个诸侯国被分为了诸多小国,这些小国的地盘和县差不多大,他们也就没什么力量再与中央抗衡了。关键是,这种做法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诸侯王的子弟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纷纷表示赞同,也就不可能联合起来反对推恩令了。
在汉武帝之前,西汉王朝采取的削藩做法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推恩令则将原本只能由嫡长子继承的诸侯王土地,改成诸侯王的儿子们都能继承各自的封地,只是几个字的改变,实际内容却变了非常多,原本一个人掌控的土地不断被分成几个人所有,这样一来,每个人分到的就都是原本诸侯国的一小部分了。这些诸侯王在地方上平时没什么事做,生的儿子却一大堆,用这种方法,利益被损害的只有诸侯王的嫡长子,原本中央和诸侯王的矛盾变成了诸侯国诸王子之间的矛盾。汉武帝因此赢得了众多诸侯王庶子的支持,这也是推恩令能成功的原因。经过汉武帝的推恩令政策,诸侯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越来越强,为患西汉近百年的诸侯国之乱,就这样得到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