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23 昆曲与京剧艺术

书名:跟着课本学历史:明清沧桑作者名:彭勇本章字数:2571更新时间:2024-05-30 14:21:03

戏曲艺术在中国古代源远流长,发展到清代,进入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时期,很多优秀的戏剧被创作出来,而观看戏剧也成为老百姓的一种主要的文化活动。戏剧剧种不断增加,剧目繁多,内容丰富多彩,表演形式也推陈出新,百芳争艳、雅俗共赏。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昆曲和京剧。

“百戏之祖”昆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也被称为“昆剧”。昆曲发源于14世纪的苏州昆山,由昆山人顾坚草创,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被誉为“百戏之祖”。那么,昆曲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够在历史上引发全民性的喜爱呢?作家白先勇先生曾这样评价昆曲:“昆曲无他,得一美字:唱腔美、身段美、辞藻美,集音乐、舞蹈及文学之美于一身。”

先是唱腔美。昆曲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这是因为它吸收了当时流行的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的特点,形成了新的声腔,这种腔调软糯、细腻,好像江南人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汤团,因此有了个有趣的名字,叫“水磨调”。有人形容昆曲的腔调是“一声即勾耳朵,四句席卷全城”。同时,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这是一种以吴侬软语为基础的复合型语音,促使昆曲走向了更广阔的空间。

再是身段美。昆曲糅合了传统戏曲的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其身段繁复、表演细腻,并且舞蹈动作能与曲词相谐和,“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另外,昆曲的服饰在刺绣、盘扣等的运用上也是炉火纯青,其色彩虽鲜艳但不过度,而是讲究“雅”和“韵”,能清晰地展现人物的体形美和体态美。

再是辞藻美。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昆曲的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语言含蓄、内秀,往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昆曲的辞藻之美,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它传达的思想感情之深,蕴含的审美趣味之妙。另外,昆曲的曲牌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这也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比如梁辰鱼、汤显祖、洪昇、孔尚任、李玉、李渔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长生殿》由清初剧作家洪昇创作,取材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全剧共50出。该剧前半部分写唐明皇、杨贵妃两人之间的长生殿盟誓,以及安史乱起、马嵬之变中杨贵妃命殒的经过;后半部分写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思念杨贵妃,派人上天入地,到处寻觅她的灵魂,杨贵妃也深深想念唐明皇,并为自己生前的罪愆忏悔,最终,他们的精诚爱情感动了上天,在织女星的帮助下,这对恋人终于在月宫中团圆。

《桃花扇》由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描写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历史故事。该剧以明末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深刻描写了明朝的覆灭和南明政权的兴亡,展现了明末时期南京的社会现实,有“末世百象图”之说。同时,也揭露了明朝及南明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英雄人物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桃花扇》是一部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其中的重大事件均与历史相符合,只在一些细节上做了艺术加工,以才子佳人故事来写国家兴亡是此剧的一大特色。

知识拓展

青春版昆剧《牡丹亭》

由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剧《牡丹亭》,于2004年4月开始世界巡演。该剧与原版相比,在保持了昆曲的抽象写意,以简驭繁的美学传统基础上,利用现代剧的概念,将传世经典以青春靓丽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除了对内容进行了精简和调整,使主题更突出、人物更鲜明,还在服饰、动作、造型等细节上迎合年轻观众的审美,更是大胆采用大学生演员,进一步吸引了年轻人,尤其是学生群体欣赏昆剧艺术,做到了“年轻演员演绎青春故事,收获年轻观众”这样一个完整的文化传播链。

孔尚任的《桃花扇》与洪昇的《长生殿》被誉为明清传奇的压卷之作,也是中国昆曲鼎盛时期的两座巅峰。到了清朝中期之后,昆曲逐渐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好的剧本越来越少,上演的剧目多是逃避现实或歌功颂德的庸俗作品,成了宫廷和贵族们的专享,离普通老百姓越来越远,昆曲也逐渐走向了衰落。这个时候,一个新的剧种开始兴起,这就是京剧。

“国粹”京剧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国的国粹之一,也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它的分布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京剧的产生与乾隆皇帝息息相关。乾隆时期,北京成为各种戏班的荟萃之地,各地的剧种纷纷进京表演,争芳斗艳。1790年,乾隆皇帝80岁寿辰,为了给这个爱听戏的皇帝贺寿,各地的戏班子齐聚北京。其中,由徽商们出面组织的来自南方的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后深得乾隆喜欢,他们就留在了北京。

徽班的唱词通俗易懂,唱腔高亢爽朗,北京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十分喜欢。后来,在北京发展的徽班不断学习和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并加以改进,到了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这个新剧种既博采众家之长,又带有显著的北京地方特色,慢慢地就变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京剧”。

京剧在唱腔、音乐、行当、剧目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京剧的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所以也被称为“皮黄”。其中,西皮的旋律起伏较大,节奏紧凑,唱腔明快流畅;二黄的旋律平稳,节奏舒缓,唱腔浑厚凝重。京剧的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在润腔韵味上与唱腔很是贴切;武场以鼓板为主,它是整部戏的指挥,舞台节奏的控制与调节、戏剧气氛的渲染等,无不由鼓板来引领。京剧的角色都是用行当来分的,起初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十门行当,后来综合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其唱念做打的技艺各具特色。京剧演出的内容主要以历史故事为主,发展到今天,传统剧目有1300多个,常演的在300个以上。

在清朝中后期,著名的京剧演员辈出,京剧的影响力巨大。晚清民间画师沈蓉圃曾绘制过一幅画,名叫《同光名伶十三绝》,挑选了清朝同治至光绪年间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13位演员,用工笔重彩把他们扮演的剧中人物描绘出来。这13人也成了京剧艺术各流派的开山祖师。其中,程长庚被誉为“京剧鼻祖”“京剧之父”;谭鑫培则是京剧谭派的创立者,有“伶界大王”之称;而梅巧玲,则是著名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的祖父。

2010年11月16日,京剧成功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