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在内忧外患中结束的清王朝(2)
书名:跟着课本学历史:明清沧桑作者名:彭勇本章字数:1880更新时间:2024-05-30 14:21:02
天理教攻入紫禁城或许只是一个意外,然而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时,首都都被攻陷了两次,可以说清政府的失败则是一种必然。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为销毁证据一把火焚烧了它。这座举世闻名、综合了中西建筑精华,收藏了不计其数艺术珍宝和图书文物的皇家园林,在大火中烧了三天三夜,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屈辱岁月的一个缩影。法国大文学家雨果这样写道:“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
1900年8月,英国、美国、法国、俄国、日本、奥地利、德国、意大利组成的八国联军再次攻入北京,大肆屠杀、劫掠。
为了反抗对内压迫、对外屈膝的清政府,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了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席卷大半个中国,并在南京建立政权。清政府的八旗绿营军面对太平军,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无奈之下,清朝政府只得下令各地组织团练来对付太平军。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集团和以李鸿章为首的淮军集团,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际兴起,他们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最终镇压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但太平天国运动,也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为清王朝的覆灭敲响了丧钟。
面对内忧外患,清朝内部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们也在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清朝官员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这些人因此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进行了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兴办新式学校、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等一系列举措,希望“师夷长技以制夷”。但究其本质,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朝政府的封建统治,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是徒劳无功的,解救不了清朝统治的危局。用李鸿章自己的话说,不过是“勉强涂饰、虚有其表”而已。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经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击败了看似强大的清朝,号称“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灰飞烟灭。痛惜之余,也让中国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清朝与世界的真正差距并不在于科技水平,而在于政治制度。一场旨在变法救亡的政治运动随之兴起,这就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的“戊戌变法”。1898年6月,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戊戌变法开始了。其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文,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然而,这场变法运动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利益,他们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了变法。结果,这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政治改革仅历时103天即告终,史称“百日维新”。变法的失败,也宣告着中国想要效仿日本和俄国,通过君主立宪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破产,清朝政府的覆灭也进入倒计时阶段。
知识拓展
古代读书人的三不朽
三不朽,指立德、立功、立言。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句话是传统士人的人生最高标准。简单来说,立德就是道德品行完美,立功就是建立伟大的功勋,立言就是文章好、道理深刻。能达到这三个要求的,即“三不朽”,可谓千古完人。一般认为,有史以来达到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以及曾国藩这“半个”人。
清朝的灭亡
清末的知识分子为拯救中国提出了各种方法,大致可分为立宪派与革命派。戊戌变法的失败,让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派。他们主张推翻已经彻底腐朽的清朝,建立一个共和制的新国家。
1894年,孙中山在夏威夷檀香山建立兴中会;1904年,黄兴在长沙成立华兴会,同年蔡元培于上海成立光复会。1905年,孙文在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
1911年10月10日,同盟会领导的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开始。迫于国内外的形势,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朝正式灭亡。
知识拓展
清朝
1909年秋,为清政府操劳了一辈子的最后一位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摄政王载沣前去探望。面对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在各地发动的革命起义,张之洞深表担忧,他想在临终前提醒一下摄政王。然而,载沣的回答却是:“别怕,咱有枪!”饱读史书的张之洞感言:难道清王朝的统治要以“摄政王始、摄政王终”吗?清朝入主中原时因为顺治帝年幼,由多尔衮担任摄政王,清王朝的统治是以摄政王为主开始的。到了清末,慈禧太后临终前指定由载沣3岁的儿子溥仪即位,载沣则被任命为摄政王,随后清朝就在他的实际统治下走入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