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20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

书名:跟着课本学历史:明清沧桑作者名:彭勇本章字数:2597更新时间:2024-05-30 14:21:01

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清朝统治者对思想领域进行了严密的控制,大兴文字狱,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网罗罪名,制造了大批冤狱,很多人因此被杀,其亲友也多受牵连。与此同时,清朝还组织大量人力和财力整理文献和编撰图书,并在编书的过程中把认为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进行销毁。

恐怖的文字狱

文字狱自古就有,例如汉武帝时期就曾发生过文字狱事件,宋代的苏轼也曾吃过文字狱的苦头。然而清朝的文字狱不但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远超前代,还贯穿了整个清朝200多年的统治时期,主要是自顺治开始,中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时140余年。保守估计,清代的文字狱多达200余起,除了极少数事出有因,绝大多数都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

以康熙朝文字狱为例,最著名的就是《明史》案和《南山集》案。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鹿鼎记》中,就提到了《明史》案。这个案子还得从明朝天启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祯说起,朱国祯爱好著书,写了一部明史,起名叫《史概》。朱国祯死后家道中落,后人将他写的未出版书稿中的列传部分,卖给了同乡一个叫庄廷鑨的富商。庄廷鑨是个盲人,受司马迁“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说法的鼓舞,立志要写一本史书以流芳百世。但他自己写不出来,就花钱买了朱国祯的原稿,又召集了很多文人进行修改编辑,做成了一部《明书》,还找人补上了天启、崇祯两朝以及南明政权的内容。

这部书是以明朝前首辅朱国祯的视角著述的,加上当时人心思明,参与编辑的人在书中加入了一些“小情绪”如书中一律称明朝年号,提及清朝的前身也多用当时“不可说”之语,如称努尔哈赤为“奴酋”,称清兵为“建夷”,以及对抗清将领壮志未酬的惋惜和对降清将领的愤慨,等等。书编辑完成后,庄廷鑨就病死了。原本这件事也就这样了,谁知他的父亲庄允诚为了完成儿子的遗愿,把这部书刊印了出来,定名《明史辑略》。为了显示这部书的权威性,找了前明遗老李令皙写序,还把江南名士茅元锡、吴之铭、陆圻、査继佐等18人的名字也写了进去,声称他们参与了本书的编辑。

书刊印后不久,祸事发生了。一个叫吴之荣的官员因贪腐被罢职,为了立功求复职,告发庄廷鑨所著的这本书是反书。地方官员收受了庄允诚的贿赂,大事化小,让庄允诚将书中被告发的句子修改后,继续刊印发行。吴之荣不死心,再度告发,一直到惊动了辅政大臣鳌拜。当时康熙尚未亲政,大权在握的鳌拜责令刑部彻查此事,于是一场大狱兴起。所有参与这本书编写、刊印的人都被抓了起来,甚至连刻书、卖书、藏书的人最后都被判了死刑,已经死了的人也被开棺戮尸。这起案件导致近百人被杀,近千人被流放至宁古塔,其中包括很多江南名士和牵涉此案的地方官员,整个江南地区的知识文化界几乎被清洗一空。

《南山集》案又称南山案。《南山集》是桐城文人戴名世的著作,书中采用了吴三桂的属下方孝标记载的有关南明政权的很多事情,对南明政权没有称之为“伪政权”,而且还记载了康熙杀明朝太子的真相。原本这本书并不被清政府所知,然而在康熙四十八年的科举考试中,戴名世与赵熊诏因名次之争而交恶,赵熊诏的父亲赵申乔是御史,为了报复就上书康熙,说戴名世所著的《南山集》中“语多狂悖”,应该彻查。

康熙得知后大怒,下令刑部调查。刑部认为《南山集》案当以“大逆”论处,戴名世将被判凌迟处死,且株连三代及为其作序的众多文人等,同时与此案有关的方孝标家族也要一并治罪。冷静下来的康熙觉得这样的判决太重了,最后选择了轻判,下诏戴名世处斩,已故的方孝标发棺戮尸,戴、方族人流放宁古塔。虽然是轻判,但这场文字狱最终问罪的人数也多达数百人。

深陷文字狱的不只是知识分子,还有很多官员,他们的所谓“罪证”并不是怀念明朝、影射清朝,而是一些看似“文字游戏”的闹剧。雍正时期,查嗣庭担任江西主考官,所出试题用了《诗经》中“维民所止”一句。有人举报说他居心叵测,“维止”二字意在削去“雍正”二字的头,等于变相砍了皇帝的脑袋。雍正听闻后大怒,让人搜罗查嗣庭的罪过,在他的家里果然查获两本“反动日记”。最终,查嗣庭被捕后病死狱中,还被戮尸示众,儿子也被处死,家属流放。

乾隆时期,著名学者沈德潜即使死后,还卷入了一场文字狱。举报他的人是刘墉,他举报沈德潜为编有反诗的《一柱楼诗》作序,于是乾隆命人彻查沈德潜所著书稿,在书稿中发现有一句“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乾隆认为这是在为明朝翻案,贬低清朝,此时沈德潜已死,于是下诏剖棺戮尸,锉骨扬灰,顺手还把沈德潜诗集中一些好的作品放到了乾隆自己的诗集中,剥夺了沈德潜的“著作权”。

在整个清朝,上至官员学者,下至平民百姓,无论老幼,都有人曾因文字狱而受到过牵连,甚至连疯子都不放过。有个叫刘三元的人,精神不正常,一日犯了傻气,对着衙门大喊:“我乃汉室后裔,要众官扶持。”地方官员把他抓了起来,最后判了个斩立决。

以编书的名义毁书

清朝时期编撰了很多大型典籍,其中最著名的当数《钦定四库全书》。这部书由乾隆皇帝亲自主持,由大学士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共同编撰,3800多人负责抄写,共耗时13年才编成。它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四库全书》共收录了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相当于明朝《永乐大典》的3.5倍之多,其总字数约有8亿。其体量相当于同时期法国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的44倍。

《四库全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次文化工程,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涵盖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哲学、地理学、工程学、农学、医学等,几乎无所不包。

然而,这看似是一件功德无量的文化盛事,殊不知乾隆编修《四库全书》的初衷并不是为保存书籍,而是为了禁锢思想,为其巩固统治服务的。出于这个目的,《四库全书》的编书过程可以说也是“毁书”的过程。乾隆以编书的名义在全国征集图书,参与编辑者乘机将清廷认为有碍其统治的书烧毁,或者毁掉和修改其中的一部分,由此造成的对中国文化的破坏,恐怕是远远大于其贡献的。鲁迅先生就曾说过:“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

据不完全统计,在《四库全书》的编辑过程中,整部书都被完全毁掉而不再流通的书就有2453种;被抽毁的书有402种。和《四库全书》收录的书籍总数相比,被销毁的书籍数量竟然相当于《四库全书》的四分之三,被抽毁的也相当于它的八分之一。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可以说,清朝的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极大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文化、学术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