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李自成起义:明朝的催命符
书名:跟着课本学历史:明清沧桑作者名:彭勇本章字数:2896更新时间:2024-05-30 14:20:59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再加上天灾不断,各地的农民起义不断发生。最终,农民起义的大火彻底焚毁了大明王朝这座历经270多年的大厦。这场农民起义先后历经37年,其中与明朝军队作战17年,与清朝军队作战20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一场农民大起义。这期间,起义军的首领李自成攻入北京,推翻了明朝统治。
明末农民起义
关于明朝末年为什么会爆发如此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历史学家们有很多种说法。总的来说,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已经无法调和;二是受气候影响,爆发了各种自然灾害。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天灾、人祸。
阶级矛盾的尖锐主要表现在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导致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贫穷的人活不下去,纷纷走上造反的道路。这几乎也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是在明朝末期尤为严重。这一问题的根源,恐怕还要追溯到朱元璋建立明朝时实行的一项制度,那就是分封藩王。也许是因为自己当过乞丐,为了让后代子孙不再受穷,朱元璋制定了“明朝皇室天下养”的政策。
明朝到底有多少个藩王?从明朝建立开始,藩王的数量就以几何倍数增长,到了明末,粗略统计有1000多个。这些藩王都是要国家花钱养的。除藩王外,国家要养的明朝宗室就更多了,大约有20万人。万历二十八年,国家岁入仅400万两,而岁出达450万两,财政赤字逐年上升。万历朝时,皇帝朱翊钧原本想立朱常洵为太子,奈何大臣们反对,只好将其立为福王,这位福王就藩时,万历皇帝为了表示弥补,赏赐给他4万顷良田。这些田地从哪里来?只能从老百姓手中抢!
藩王如此,皇帝也如此。明朝的皇帝大多爱财,为了多敛财,建立皇庄是最有效的手段,这些皇庄的土地也都是从老百姓手中抢来的。然后是皇帝宠信的太监们,他们在抢田、抢地方面也不甘人后,往往凭借皇帝的一句话,就能从老百姓手中抢去大量的田地。官员和地方豪绅也不例外,他们要么仗势欺人,要么使用欺诈手段,强行抢夺农民土地。到了明朝末年,全国绝大多数的土地已经集中到了皇帝、藩王、贵族、大臣等的手中。老百姓没有地种,只能给这些人当佃户。以当时最为富庶的江南地区为例,仅在苏州,其佃户人口就占了总人口的十分之九。
如果天下的老百姓当了佃户,缴租纳粮之余还能有条活路,那么明朝可能还不会灭亡。但到了明朝末年,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土地种不出粮食,朝廷的税赋、地主的地租却一点都不能少。于是,走投无路的农民只能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关于明末的自然灾害,后世的学者认为,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应该是遇到了气候上的小冰河时期最为寒冷的阶段,国内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旱灾逐年增多,最终导致农业收成锐降。同时,旱灾又引发了大规模的鼠疫,造成瘟疫流行。天灾、人祸,使得民不聊生,一场覆灭大明王朝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陕西米脂人。李自成出生于贫民之家,小时候就给地主放羊,长大后在明朝的驿站里充当驿卒。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驿卒就是驿站的工作人员。崇祯皇帝即位后,为了节省开支,下令裁撤全国所有的驿站。作为驿卒的李自成,就这样“下岗”了。此时各地已经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没了生计的李自成只好投奔起义军,开始了他的“造反”生涯。
李自成后来被称为“闯王”,但闯王这个名号起初并不属于他,而是他的上级领导高迎祥的。高迎祥是李自成的舅父,李自成投奔舅父后作战英勇、屡立战功,被高迎祥提拔为“闯将”。后来,高迎祥兵败被杀,李自成因此被推举为新的“闯王”。李自成不同于别的农民起义军首领,他颇有一些政治眼光。而且他意志很坚定,他的起义军曾被官军围剿得只剩十几人,却还能东山再起。更为重要的是,李自成的起义军中还有一些落魄秀才和知识分子,他们给李自成出谋划策,如收纳饥民、开仓放粮等。他手下有个谋士,针对明朝末年流民对土地的渴望,向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被李自成采纳。一时间,投奔李自成的人越来越多,很快就聚集了数万人。当时传颂着这样一首童谣:“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1640年,李自成率领大军攻克洛阳,杀死了万历皇帝最宠爱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同时,李自成没收福王府中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大赈饥民。4年后,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定都西安,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而李自成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率军杀入北京,彻底灭亡明朝。
李自成攻陷北京
1644年1月,李自成亲率大军奔赴北京。3月,李自成攻陷太原;4月,起义军到达居庸关,守军投降。很快,起义大军就兵临北京城下,以大炮攻城。当晚,守城太监曹化淳打开北京外城的广宁门,引农民军进入北京城。崇祯皇帝拿着三眼火铳准备找李自成拼命,被太监们挡了回来。最后,走投无路的崇祯皇帝在紫禁城后面的煤山上吊自杀。
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稳定人心、巩固政权,反而是掠拷明朝的大臣们,逼迫他们助饷,并且规定“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有意思的是,在李自成进军北京之前,崇祯皇帝曾颁布命令,要求贵族大臣们踊跃助饷,帮助朝廷渡过难关,然而这些人却一毛不拔。以崇祯皇帝的岳父周奎为例,都要亡国了,皇帝女婿请他捐款充作军费,周奎极不情愿地拿出2000两银子,心疼得跟割肉一样。等到李自成大军攻陷北京后,面对起义军的拷打逼迫,周奎交出了70多万两白银的巨款。这样的明朝,焉能不亡?
起义军掠拷大臣们的行为,导致明朝旧官员对李自成心生怨恨;从这些大臣们手中夺取的财物也引起了起义军将领的争夺,他们在获取这些财物后,很快就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全然忘了天下还没有统一。远的不说,离北京不远的山海关还驻扎着一支明朝的军队——吴三桂大军。后世的历史学家对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后的迅速败亡百思不得其解,但多数人认为,李自成和其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未能及时处理内部矛盾、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是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李自成的败亡
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时,吴三桂正与清军对峙于山海关。吴三桂是崇祯皇帝委派镇守辽东的将领,听到崇祯皇帝自杀的传闻后,他开始观望形势。李自成一方面派遣军队向山海关进发,另一方面也派遣使者招降吴三桂。一开始,吴三桂是打算向李自成投降的,后来听说自己的父亲吴襄被起义军抓去拷打,就断了投降的念头,转而选择投降清军。当李自成得知吴三桂不降后,亲率大军扑向山海关,大战爆发。走投无路的吴三桂最终引清兵入关,八旗铁骑在农民起义军背后发起了攻击,李自成大败。
在仅仅占领北京42天后,李自成和他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在山海关之战中,被明朝守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击败,被迫撤离了北京。自此以后,李自成开始走下坡路,直至败亡。关于李自成与吴三桂的恩怨,众说纷纭,民间好事者还编出了“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说法,但并不为史学家所承认。
李自成军撤出北京后,兵败如山倒,在南明军队和清朝军队的双重打击下,原本有望取代大明王朝的大顺政权可以说是树倒猢狲散,原先占据的地盘也纷纷投降清军。最终,李自成率领的残军在湖北通城九宫山附近遭遇当地民团的伏击,李自成被杀身亡。关于李自成的结局,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是他并没有死,而是出家当了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