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15 明代书画和戏剧艺术

15 明代书画和戏剧艺术

书名:跟着课本学历史:明清沧桑作者名:彭勇本章字数:3008更新时间:2024-05-30 14:20:58

书法和绘画艺术发展到明代,出现了很多杰出的书法家和绘画名家,其中最为出名的是书法家董其昌、绘画名家徐渭。除此之外,受元曲的影响以及明朝市民文化的繁荣,戏剧表演成为明代重要的文化活动,不少剧作家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数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

书画家董其昌

董其昌,字玄宰,松江华亭人。董其昌17岁时参加松江府会考,考试时他作了一篇很好的文章,自以为可以考取第一名。谁知发榜后他只是屈居第二。原来,主考官嫌他试卷上的字写得太差,文章虽好,却不能排在第一。这件事使董其昌深受刺激,从此以后他开始发愤学习书法。为此,他以唐人颜真卿《多宝塔帖》为楷模,后来又改学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的法帖。经过10多年的刻苦努力,董其昌在书法上有了极大的进步,成了明代最著名的书法家。

董其昌的书法吸收了前人书法的精髓,而不是单纯笔迹上的刻意模仿,更是兼有“颜骨赵姿”之美。所谓颜,指的是颜真卿,赵指的是赵孟頫,这两人都是中国古代顶尖的书法家。董其昌所处的时代,以赵孟頫、文徵明的书法最为盛行,但他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而是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他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但他对自己的楷书尤其是小楷也相当自负。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圆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可以说,中国的书法艺术到了董其昌这里,算是集古法之大成。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也都对他的书法十分推崇、偏爱,甚至亲自临摹董书,使他的书法得以盛行,出现了满朝学董书的风潮。

对于书法艺术,董其昌曾说道:“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人用韵、法、意这三个概念,来划定晋、唐、宋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这一理论对大众理解和学习古典书法,也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董其昌一生专精于书画,其传世作品有很多,代表作有《白居易琵琶行》《三世诰命》《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

绘画名家徐渭

徐渭,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青藤老人。说徐渭是“绘画名家”其实并不算贴切,因为他一生的成就颇多,光头衔就有4个——文学家、军事家、戏曲家和书画家,绘画只是徐渭的爱好之一,但其成就也是登峰造极的。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和近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都自称“青藤门下走狗”,以示对徐渭的推崇,可见徐渭对后世绘画艺术的影响有多大。

徐渭6岁读书,9岁能文,10多岁时仿扬雄的《解嘲》作《释毁》,享誉远近。人们称他为神童,将其与东汉的杨修、唐朝的刘晏相提并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神童,却被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坑惨了。徐渭20岁中秀才后,先后8次参加乡试,直到40多岁都没能考取举人,最终不得不放弃科举。这在明代基本上就与仕途无缘了,也因此徐渭一生都没有做过官。但徐渭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时任浙闽总督胡宗宪很赏识他,经过多次相邀,最终将徐渭招致自己的身边充当幕僚。

虽然徐渭对胡宗宪依附权臣严嵩很不满,但钦佩他的抗倭胆略。在徐渭的帮助下,胡宗宪擒杀徐海、诱捕汪直,为荡平倭患做出了巨大贡献。胡宗宪对徐渭非常倚重,对他放任的性格也格外宽容。徐渭经常和朋友在市井饮酒,总督府有急事找不到他,便深夜开着大门等着他。有人给胡宗宪打小报告,说徐渭经常喝得大醉、放声叫嚷,不成体统,胡宗宪反而加以称赞。当时胡宗宪权重威严,文武将吏参见时都不敢抬头,而徐渭戴着破旧的黑头巾,穿一身白布衣直闯入门,与其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在倭寇平定后不久严嵩就倒台了,胡宗宪也因此受牵连而被捕下狱,最后死于狱中。徐渭的靠山倒了,他在忧惧发狂之下先后自杀了9次都没死,后来因杀死继妻而被判死罪,入狱7年后逢上新皇登基而被赦免。出狱后的徐渭颠沛流离,南游金陵、北走上谷,自称“南腔北调人”,最终在贫病加交中去世。

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他也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的创始人、“青藤画派”的鼻祖。他的画在吸取前人精华的基础上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尤其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画坛影响极大。徐渭同时还是著名的书法家,善行草,写过大量诗文,被誉为“有明一代才人”。明末史学家张岱评价他说:“青藤之书,书中有画,青藤之画,画中有书。”可谓是中肯之言。除此之外,徐渭还能操琴,谙音律,爱戏曲,所著《南词叙录》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另有杂剧《四声猿》《歌代啸》及文集传世。

知识拓展

徐文长的民间故事

徐渭就是徐文长,也是有名的机智人物,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比如“卖布断案”。徐文长让伙计把10匹白布扛到市场上去卖,途中坐船遇到一盲人。闲聊间盲人将布匹的情况问了个清楚,也摸了个遍。下船时盲人说这布是他的,并将布的情况说得一清二楚。伙计有口难辩,只能到县衙打官司。徐文长听闻后赶来,解释说他的布好辨认,上面有两朵蓝花。盲人连忙说自己的布上也有。结果县太爷大怒喝道:“这白布上哪里有蓝花?刁民竟敢骗人布匹!看你残疾,免了20大板,给我轰出去!”

徐渭晚年悲苦凄凉,形影相吊,他将自己的悲愤和怀才不遇之感融注于笔端。他笔下的墨竹,枝淡叶浓,逸笔草草,竹枝气势劲健,竹叶俯垂含情。这也是画家虽怀才不遇,但品格高洁、绝世独立的人格写照。徐渭的绘画主观感情色彩浓郁,笔墨挥洒放纵,把在生宣纸上表现情感的写意花鸟画技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把书写强烈思想情感的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了更高境界,成为中国写意花鸟画发展中的里程碑,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汤显祖与《牡丹亭》

汤显祖,江西临川人,字义仍,是明代著名的戏曲家、文学家。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少年时就以聪慧有才闻名,不仅对于古文诗词颇为精通,而且对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也有涉猎。他21岁中举人,33岁中进士,曾先后在朝廷和地方为官,后因不满官场的腐败和皇帝的昏庸而辞官,在家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汤显祖有多方面的成就,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是他的代表作。

汤显祖在49岁时创作了《牡丹亭》。在早年的生活中,汤显祖就耳闻目睹了很多青年男女不幸的爱情遭遇,大多都是因为封建伦理道德的压迫所致,这激起了他的创作感情。辞官回乡后不久,他就开始了《牡丹亭》的写作。这部剧作根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改编而成,讲述了豆蔻年华的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的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然因伤情而死,化为游魂去寻找她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杜丽娘与柳梦梅感人的生死爱情,代表着汤显祖对人生与爱情的哲学思考与世情体验,情深而亡的杜丽娘也成为汤显祖笔下至情理想的化身。

《牡丹亭》代表着明代传奇发展的最高峰,是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牡丹亭》之前,中国最具影响的爱情题材戏剧作品是《西厢记》。而“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它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长生殿》,被合称为中国四大古典戏剧。至今,各种表演形式的《牡丹亭》仍在舞台上演出,经久不衰,成为中国戏剧艺术的不朽经典。而且,它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还传播到了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